创设情感互动空间 张扬学生个性乐园

时间:2022-09-18 12:19:21

创设情感互动空间 张扬学生个性乐园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而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为此,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创设情感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乐园;还要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做好情境延伸渲染的助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激情互动,构筑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①教师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注重提炼文本中隐性的情感触发点,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学生共鸣的题材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其次备学生,了解学情,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转化、生成,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人文积累、情感体验的成果通过备课时的综合考虑糅入导学信息。备学生是落实备教材环节的立足点,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在情感互动中生成的。第三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人和平等参与者。语文课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舞台,师生、生生交流对语言、文学、文化品味和赏析的体验成果,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课堂是一个情意场,分享每个个体的情感,包括经验、知识、快乐、兴奋、痛苦甚至尴尬是其终极目标。

二、相机诱导,引“舌”出动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言为心声,发乎情,形于言。语文课堂既有理性的思考,亦有感性的体验,情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翅膀,让学生蠢蠢欲动,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当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学生有意见要发表说明他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中,问题的答案涌于舌尖,有表达的欲望,情感体验的过程就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三、愤启悱发,送“惑”上门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愤悱情景的创设以情感为契机,诱思探究教学论"思维为主攻,体验为红线"的理念也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生乐于思考的始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发问,但不是满堂问,问点就是情感触发点,问题设置太难,学生把握不了,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不利于思维训练,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热情,所以教师设置问题要恰如其分的把握问题难度,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思考中带着情感、情绪体验的乐趣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尊重的、平等的、快乐的学习。“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做“乐知者”,教师就要营造亮点,送“惑”上门。

四、披情入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的编选者精心编选、提炼、筛选,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感彩,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以情感性为其灵魂。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深情",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壮豪放,李清照《声声慢》的凄恻哀婉……披情入文,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压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五、渲染情感,真情再现

作家的作品是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一定的情感。有些教材写作年代较远,但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如果按传统的教法就课文分析课文,就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把时代生活与教材内容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学的过程和质量。“把学生带入了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使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精心设置导语,先播放《红楼梦》序曲,然后呈现“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花谢花飞霜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三句诗词。播放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磋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引导学生感知形象,感悟出作者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我们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把作品“情”和学生情融合起来,这样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赏读热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上一篇:浅谈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下一篇:怎样指导学生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