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时间:2022-09-18 10:05:16

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120例脑梗死中查出软斑及混合斑84例,硬斑16例,内膜中层增厚无斑块10例,无斑块脑梗死10,显示脑梗死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硬斑。对照组120例,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7例,颈动脉粥样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彩超;脑梗死;颈动脉斑块;诊断价值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脑梗死患者人群逐年增加,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原因不是颅内而是颅外段颈动脉[1]。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及危险因素。由于超声检查的普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效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范围、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特点,对于不稳定斑块在尚未出现脑梗死的患者可预防性用药,预防老梗死的发生,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采用高分辨彩超对120例经CT和(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年龄48~85岁,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8例,其中以软斑及混合性斑占比例高,90%以上斑块发生在颈总动脉近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左侧多于右侧。随机选取本院同时期体检者120例,年龄50~82岁,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24例,其中硬斑比例高。脑梗死组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及伴随疾病方面分布平衡,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SIMENS SONOLINE G60S彩超仪,探头频率5~10 MHz,患者取平卧位,肩颈部垫枕,头后仰、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检查一侧的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查,依次显示双侧颈总动脉(CCA)的近端、中端、远端至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起始段2~3 cm,纵切扫查后,探头旋转90°,沿血管走行做横切扫查。测量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回声强度,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部位、形状、大小、表面是否有溃疡,明确斑块为向心性生长,还是偏心性生长,根据斑块内部回声强弱分为硬斑、软斑、扁平斑块、易损斑块,其中软斑、扁平斑、易损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

1.3 诊断标准

TMT 0.9~1.2 mm为内膜增厚, IMT>1.2 mm视为斑块形成。根据公式计算颈动脉狭窄率(狭窄率=血管最狭窄处管径/血管管径×100%)。将颈动脉狭窄率

2 结果

观察组120例脑梗死中查出软斑及混合斑84例,硬斑16例,内膜中层增厚无斑块10例,无斑块脑梗死10,显示脑梗死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硬斑。对照组120例,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7例,颈动脉粥样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动脉壁内膜是最早累及的部位,当斑块形成并突入管腔时,由于富含脂质或管壁应力的增大,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及胶原可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便形成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超声检查中发现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呈明显的相关性,一般认为其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颈动脉粥样斑块引起脑梗死的可能有狭窄远端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当颈动脉轻度狭窄时,机体可通过侧支循环或扩张远端血管, 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等自身调节机制使脑组织血流量不至于明显降低,随着狭窄的不断发展和末梢灌注压的不断下降,最终出现失代偿而引起末梢低灌流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3,4]。

颈动脉粥样斑块本身症状不典型,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价斑块的稳定性,为预防性用药提供依据。颈动脉粥样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较少见,左侧较右侧发生率高。斑块形态多不规则,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斑块呈弱回声或等回声为软斑,斑块内部呈弱回声及强回声同时存在为混合性斑,软斑、混合斑稳定性差,受机械张力作用,发展快且容易发生斑块脱落,造成颅内血管栓塞;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为硬斑,硬斑贴壁性好,不易脱落,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差。颈动脉彩超不仅能清晰的显示血管内-中膜(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地测量及定位,还能对检测到的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其有助于临床了解血管狭窄情况,判断管腔狭窄程度,确定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术后观察病情,预防脑卒中等。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可提高病变治愈率,对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可延缓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4, 12(2):186-188.

[2] 金泽宏.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及临床价值.海南医学,2010,21(3):82-85.

[3] 龚燕.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医学信息,2010,23(2):429.

[4] 华扬.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2):69-72.

上一篇:加强医院麻醉风险管理及教育 下一篇: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在人工流产术患者中的效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