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英语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时间:2022-09-18 08:43:23

把英语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摘 要: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把“舞台”还给学生,由学生当演员、唱主角,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主动权 课堂效率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把“舞台”还给学生,由学生当演员、唱主角,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迄今为止,现实中的英语课堂教学,尽管有不少改进,却仍未冲破藩篱。本来应当属于学生的大量学习时间,仍然被老师占据和支配。课堂仍是老师的舞台和阵地,本来应是学习主人的学生本身,却只是消极地观望或者手忙脚乱地跟着老师的指拨转,其被动地位仍是十分明显的。

这种状况是不是合理的呢?这种几乎天天如此、课课如此的老师单方面的或师生双方的大量讲解分析活动是不是必要的呢?

这里我们不妨打一个比喻,把现在的英语教材比作一树红杏,学生看着一个个馋涎欲滴。可是却谁也不许上树摘食,必须先由老师摘来,郑重其事地摆在面前,然后老师拿起一个杏子,先揭下皮来,告诉学生这叫果皮,再剥下果肉,告诉学生这叫果肉,还有杏子的核、核的硬壳和果仁都要一一剖示,这才把手里那个早已成了粘糊糊一团的杏儿给学生吃。这时的学生却早已不是馋涎欲滴,而是简直要反胃了。或者是另一种方式:老师扯下杏子的皮来问:这是什么?学生答:果皮!再剥下杏子的肉问:这是什么?学生答:果肉!再问:你知道是酸的还是甜的!有的答:酸的!有的答:甜的!结果学生吃的仍然是个烂杏子。如果只剥一个、两个也罢了,让人头痛的是个个要剥。不但英语教学中的Comicstrip(卡通漫画),Vocabulary(词汇),Grammar(语法)等要一丝不苟地“剥”,连Reading(阅读),Integrated skills(综合技能),Checkout(检测)等也不得不“剥”,生怕学生连核一起吞下去。更有甚者,则要自己先嚼得稀烂,再一口口地喂给学生,燕子哺雏一般,老师不可谓不苦,可学生反因此更苦。本来是美事,到头来却授者、受者都叫苦不堪。英语教学中的讲解、分析,固然不像剥杏子这般简单,但是也有相当多的问题,本来明明白白,却非要不厌其烦地分析,似乎不这样就不称其为课堂。

另外,英语教材提供的一般都是优秀的成品,我们又可譬之若一个个完整的色香味俱佳的卤鸡、烤鸭和各种美味佳肴,而不是半成品,更不是原料。可是,有些老师却偏偏不让学生下箸,而是要一一抽筋扒皮,挑肥拣瘦,重新组合,重新烹调,然后才让学生吃,从而使本是出自名厨大师之手的美味佳肴一下子就变得连家常便饭的味道都不如了。学生吃到口的都是些变了味的东西,对于教材的本来滋味反而无缘品尝了,只顾手忙脚乱地跟着老师转,课堂上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反复阅读教材,熟悉且做不到,哪里还谈得上留下完美的印象呢?

因此,英语课堂上过多的烦琐的讲解、分析,不论是单方面的还是双边的,都是不必要的,是徒劳无益,反而有害的。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都是在这种情形下被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这种做法是误人子弟的。如不彻底改革,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将是十分不利的。

我曾想,假如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把英语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照例半年一册书,学生一定能读得滚瓜烂熟。从小学到中学,二十几本书,莫说是有人指点,就是无人指点,学生也能略悟其妙。

我进而更想,假如在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之后,便主要让学生自己读书,半年之久学生远不止读这薄薄的一本书,而是能读十本、二十本。十几年中,能读几百本。这样,即便无师,学生也可自通。如果再加上精心的指导呢?比如:精心选编,推荐书籍、报刊;有计划地布置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随时释难解惑;举办讲座,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示范;通过英文歌曲比赛、英文诗歌朗诵比赛、编写演出英语课本剧、英文手抄报比赛、写英语日记等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我想,这样出来的学生,其英语程度绝不会低于现在的水平,相反英语知识要渊博得多,听、说、读、写的综合表达能力要强得多。

如今,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把《三国演义》等名著当教材,其胆略和气魄着实叫人赞叹不已。同样,我们不妨把英文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鲁宾逊漂流记》等适合青少年阅读口味的书搬进英语课堂教学。谈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你没听说过读书宜精不宜滥吗?似此信口雌黄――让学生单凭兴趣去读书,如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生吞活剥,食而不化,读书虽多何用?我说,多不一定就是滥,就是不加选择地乱七八糟的什么都读;读书也不是全部要精,而是要有粗有精;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更不等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相反,只有如此,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大量实践中,真正学会自己读书、主动探究,从而自己去获取、去吸收、去创造。谈到这里,我想把话题扯得再远一点。我觉得,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点太习惯于按常规走路。不论什么事情,一旦形成规矩,就长期难以改变。虽然中小学英语教学天天都在喊改革,时时都在起变化,但变化归变化,雷池是不能妄越的,圈儿是出不了的,大框框是固定死了的。这个基本程式是如此神圣不可侵犯,由于各方面的制约,简直达到了法律化的程度。可这“法”是由何而来的呢?据我所知,我国在之前还基本上没有“洋学堂”,所以也就不存在像现在这样堂堂必须“开讲”的教学法。只是从那以后才和“西”学一起逐渐引进来的,并非我们的祖传国宝。只因沿袭已久,才慢慢有了法律的性质。可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早已不固守此道了,其教学情形有了很大的变化,远不像我们这般死巴巴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何根据须得“坚定不移”、死死抱住这个枷锁不放呢?

《英语课程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念、学生记”这种单一、刻板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得到整体发展。为此,我在此呼吁:把英语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英语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徜徉。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张正东.教学法双语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刘东敏、潘浩.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8]柳菊兴.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自控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基于新课标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