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瓦当蹴鞠图与南戏

时间:2022-09-18 07:21:12

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民间就有一项球类运动叫做蹴鞠。《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鞠”又曰蹴鞠,即今之足球。这种运动在唐宋元明时期最为繁荣,不管在宫廷或民间,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足球运动的国家,不仅有诸多史籍文字记载,还留下不少文物图像,可资佐证。如登封县少室石阙上有踢球图,金代陶枕上有“女子踢球图”,元刻《亭林广记》上有蹴鞠图,国家博物馆藏元代足球纹铜镜(湖南博物馆同样收藏一件)和上海博物馆藏元钱选选绘的《宋太祖蹴鞠图》等。最近,我们在温州瓦当上又发现了明代戏曲舞台上滚弄蹴鞠的表演,它以另一种形态,使我们看到古代蹴鞠运动的新样式。(如图1、2)

一、瓦当上绘制的是女子滚弄蹴鞠“井轮”花式

蹴鞠是我国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白打是无球门的散踢方式,“滚弄”是“白打”比赛中“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如拐、蹑、搭、蹬、捻等动作,表演者可用头、肩、臀、胸、腹、膝等各部位代替两足触球,以球不落地、连续触球次数多者为胜。民间把球旋于周身的叫做滚弄(宋时亦称滚异),把球高飞落下叫做飞弄(宋时亦称飞异),参加者逐一表演,称为“井轮”。滚弄“那气球似膘胶一样粘在身上”,“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终日不坠”。就是传递给下位(即“井轮者”),球也是绕指不坠,旋转着滚弄传接过去。这有点像现代足球的练习基本功。

《瓦当蹴鞠图》正是蹴鞠滚弄“井轮”花式。你看,一位梳双髻的少女表演滚弄完毕,传递给下一位井轮者,球介于两者指尖之间,旋转着从一人指尖传递给那位高髻笄发的年轻女郎指尖上。从图像人物表演看,场上虽然出现二人,但这还不是“二人场”对踢,不能称“打二”,应仍是“一人场户”的二人传接滚弄表演。场上出现二人,只是绘制者选取了上位女郎要结束滚弄表演,把球传递给下一位“井轮者”表演的瞬间动作。这是已见到蹴鞠文物图像中前所未有的新样式,我们可称之谓滚弄蹴鞠 “井轮”花式。

《瓦当蹴鞠图》中,两位蹴鞠女郎动态优美,活泼可爱,形态十分逼真,还具有舞蹈的韵律感。制作者把镜头定格在这一瞬间,既符合瓦当构图要求平衡、对称的格式,又捕捉到最具表现力的视觉形象,即两位女郎传接蹴鞠的默契配合,展现了有别于其它蹴鞠图的滚弄新式花样。

女子善蹴鞠者在民间不少,陈继儒《太平清话》说:“明初彭云秀‘以女流清芬,挟是技游江海,叩之,谓有解一十有六,詹同文赠之以滚弄行。’说彭云秀会 16种踢法,所谓‘滚弄’就是一人表演,全身触球永不坠地。”明末清初诗人李渔在《美人千态诗》中有道:“激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师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翠油低垂笼玉笋,红梅拽起露金莲,几口踢罢娇无语,恨杀长安美少年。”这些诗话也为瓦当蹴鞠图做了生动写照。

二、古代蹴鞠也以百戏杂耍伎艺形态在民间市井表演、流行

温州在明清期间,有把戏曲人物、传奇故事印制在瓦当上的习俗。这些既可防风挡雨保护椽木,又为时尚、喜庆和讨彩的纹饰瓦当,我们称之谓戏曲瓦当。而蹴鞠是我国古老体育运动,怎么会作为戏曲演艺形态,进入瓦当版图,成为建筑物上的装饰?

要解开这个谜,我们还得从百戏杂耍伎艺说起。

我们知道,蹴鞠运动中的白打方式,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的,表演时不需很大场地,既可自娱又可供人观赏,很受民间欢迎。但这种白打,需高超的控球技巧,“或打三截解数,或打成套解数,或打活解数,一身俱是蹴鞠,旋转纵横,无施不可。虽擅场校尉,千百中一人耳。” 没有长期的勤学苦练,是很难做好的。民间好尚,就有擅长蹴鞠滚弄的艺人把它作为百戏杂伎,在市井献艺、卖艺表演。故唐宋以来,它与杂技、武术融汇表演,通称为百戏伎艺。这种形式实是元明盛行蹴鞠“白打”、“滚弄”的滥觞。据《青楼集》记载,表演百戏、踢球杂耍有名手,称名者有国玉第、天赐秀及其女天然秀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平阳奴等。《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条百戏有“蹴球”;刘侗《帝京景物略》“灯市”、“高梁桥"条:上元“灯市”和清明节,均有杂戏表演,有筒子、倒喇、扒竿、蹬梯、马弹解数、蹴鞠、队舞、细舞等项。此外,各地经常有集市、庙会,节日中也常有蹴鞠表演,有的表演者是业余的,有的表演不设舞台,边走、边演,故名“走会”。

可见蹴鞠作为体育运动,其白打滚弄等方式,也常以百戏杂耍伎艺形态出现,并在民间市井表演、流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蹴鞠融汇百戏杂耍,在民间繁荣发展状况。

三、《瓦当蹴鞠图》应是南戏舞台上的串插性伎艺表演

古代蹴鞠不仅以百戏演艺形态在民间市井流行,而且被吸收、穿插在南曲戏文中,搬演于戏曲舞台上。《张协状元》第八出五鸣山强人等舞拳弄棒打球表演,据周贻白的考证,认为这是《武林旧事》记载的“官本杂剧段数”的“赖房钱啄木儿”的移植;而第四十八出净、丑“蹴球”的表演,这本身就是宋时市井流行的百戏伎艺:

〔净〕耆卿也吟得诗,做得词,超得烘儿,品得乐器,射得弩,踢得气球。

〔末〕那些个浪子班头。

〔丑〕那得一年踢气球,尊官记得?

〔净〕相公踢得流星随步转,明月逐人来。记得耆卿踢个左帘,相公踢个右帘。耆卿踢个左拐,

〔丑〕当职踢个右拐。

〔净、丑相踢,倒介〕……

凌刻仙本琵琶记第三折:

[丑]还是做甚么耍好。[净]踢气毬耍。[末]不好。[净]怎地不好。[西江月][末]白打从来逞势。官场自小驰名。如今年老脚兼痛。园社无心驰骋。空使绣襦汗湿。漫教罗袜生尘。(按:踢气耍即蹴鞠,白打、官场均为蹴鞠表演名称。)

同时,温州古时民间演出戏文还常利用“吊场”,让一些吸引观众眼球的武打、蹴鞠等百戏伎艺,也穿去表演。所谓“吊场”,就是剧作家不作刻意安排,让演员凭借舞台经验临时发挥,只要不影响整出戏表达效果,为使场面不致冷落和行当把握分寸即可。还有的场面,演员可以凭借自己的“功夫”,进行展览性表演,演到一定时候,甚至脱离剧情,自由发挥,变成纯粹的武功或杂技表演,直到喝彩不止。“吊场”串插蹴鞠滚弄表演是常见的。南戏文本证明,许多南戏队舞、舞曲破等传统名目与伎艺,也都明显地留下蹴鞠表演踪迹。南戏书会才人大都是浪迹市井的下层文人,他们有闲功夫去熟悉蹴鞠技术,故创作时能信笔写来,跃然纸上。演艺伶人也不乏蹴鞠高手,故《白免记》、《八义记》等戏文,也常有武打、蹴鞠等技艺被吸收进去,和故事融为一体进行表演。

另外,也是最主要的,瓦当版图上有勾栏、吊额、氍毹等背景装饰,这是古时戏文演出常见的舞台布景,即便有民间演出简单到不具备吊额、氍毹、勾栏,瓦当艺人绘图时,也总绘刻上此背景来表示是戏台上演戏,即所谓“戏异景不移”。

蹴鞠瓦当采掘自温州乐清和永嘉两处明代古宅遗址,一个款式共7枚。版图人物造型生动逼真,纹饰简练,主题突出鲜明,显然是蹴鞠“井轮”滚弄花式。而如上所述,从瓦当版图的舞台布景和戏文穿插蹴鞠表演的背景来看,认定为南戏舞台上的蹴鞠伎艺表演应无异议。

上一篇:大觉寺:古刹千年迷踪 下一篇:哈辉:传颂汉音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