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温州!

时间:2022-08-19 05:06:52

过去一年间,此“温润之城”发生的诸多故事,令人五味杂陈。种种原因,不能一一而道,只取最近的一件来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3月28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宣布,决定设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

攘往熙来富贵商,这座矗立于中国商品经济浪潮之巅的城市,再次成为了焦点,甚至有人将其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即将表现出的重要性,与“小岗村”相提并论。堵不如疏,而横亘在温州人乃至整个中国金融市场面前的,是一座连筋带血的金融垄断大山,然,不破不立。

启: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真正精髓或许在于,它对于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大多出于本能,而非“计划”的指引。

一场由金融危机催生的金融制度改革,终于在千呼万唤中缓缓而来,地点,温州。事实上,早在 2010年 5月,国务院就曾《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也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者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然而实际情况总是“差强人意”。

以发展民营中小企业而著称的“温州模式”一直为国人津津乐道。1980年,伴随着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开始实行存贷款浮动利率,温州金融改革也自底层生根发芽。

但二十年过去后,由于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成本的上升,温州产业空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腾笼换鸟”的呼声不断高涨的背景之下,实业发展开始变得举步维艰。于是大批温州炒房团、炒煤团相继兴起。

依托传统的商业习俗和市场化程度,温州被形容为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在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模式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系列弊端” 。

金融危机之下,温州陷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双重困境,一些企业深陷贷款难和再融资难的泥沼,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在银行贷款到期后,无法还清贷款,背上高利贷的魔咒。在此情况下,少数民企老板跑路后,促使金融机构提高警惕,纷纷惜贷,致使企业的贷款越来越难。

华美的袍服一旦被揭开,事态的发展就立时汹涌。2011年 3月份起,温州开始出现部分老板欠债“跑路”的消息。同年 9月,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因欠债 20亿元“跑路”,使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全面爆发。一些民企老板为稳定人心,取消出国谈业务,甚至提出将护照交给政府保管,以表示自己坚决留下的决心。

2011年 10月 4日,总理到温州调研民营经济,并责令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财政措施,以稳定局势提振信心。在与民营企业家座谈和听取地方领导汇报时,温州地方主动提出,希望在温州建立金融改革试验区,温总理对此表示赞同,并当场责成相关部委以及浙江省政府进行调研。

这次讲话被称为温州金融改革的风向标。一个月后,温州市开始全面实施《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即“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以期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债务危机问题。

但半个月后,试点方案宣告暂缓,有报道指出,原因在于“国家 XX管理局曾打电话到浙江和温州,表示此方案未经国家 XX管理局批准……”截至到 2011年末 ,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警报显然未能真正解除。

承:牵机一动

与温州相关的经济政策从不鲜见,几乎每一项涉及投资的条款,都会深刻触动这片投资的热土。

并非一纸新闻,所有现象都在表示,温州试验的步伐已在加快。作为此次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温州市金融办无疑成了最忙碌的角色。金融办大厅公告屏上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透露出此次金融改革相关负责人几乎都处于开会与调研、汇报与审议金融改革具体方案的状态。

“至少半个月才能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出台。数年来一直在推进金融改革,如今真的到来了,实施细则不能马虎。”金融办发展处负责人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给出了最后的期限。

2月 28日,温州首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瓯海区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试营业,该公司将以私募的形式,打通民资和实业的渠道。瓯海信通总经理助理孙啸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自对外试营业以来,已经有生意上门,交易金额达上千万元。在业内看来,“瓯海信通”的成立和试营业是温州此次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在“瓯海信通”开业后,乐清、瑞安两地各一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在 3月试营业。

进行金融改革的消息在温州早已不是新闻,2002年和 2008年都有过类似的消息,但最后都因为具体实施方案等问题而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因此,多数分析人士普遍保持了“谨慎乐观”的态度翘首观望。毕竟,具体实施细则未出之前,一切都未成定数。

而此次金融改革实验区的设立,能否真正将温州的民间资本引入正规轨道,最终的结果还有赖于实施中的具体操作。温州金改,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新生,也将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华丽转型。

破:银行垄断

“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现在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国务院总理

银行“暴利说”发端于民生银行行长洪崎 2011年底的一次公开讲话。他在出席“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时说,2011年企业经营压力很大,资金需求强烈,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相伴而生的弊端和问题仍令从业者不胜其苦,特别是垄断集中、资金利用率不高两大沉疴。以银行业为例,据有关数据显示,去年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五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达到 6808.49亿元,占整个商业银行利润的比例高达65.39%。

在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存贷款利率由国家制定。这一模式将来自家庭的廉价信贷资金转移给了国有企业,当然,此举对于基础设施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财政性投资很有效。

然而有观点认为,四大国有银行由于能够依靠存贷款利率之间稳定的息差(目前约为三个百分点)轻松过活,让它们变得日益臃肿而自满。批评者相信,存贷差较大地阻碍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时鼓励银行将资金贷给拥有政府隐性担保的国有企业。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危机之后,困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正进一步加剧,由此导致大量企业或被迫倒闭,或陷入高利贷而资金链断裂,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金融垄断成为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尽管银行界人士和一些专家极力辩解,银行业不存在所谓的暴利。但这很难反驳舆论的质疑:由于银行业坐拥现行的利率体制的天然庇护,逐渐对实体经济形成了变相的盘剥。

改革的支持者坚持认为要想从根上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惟一的途径就是打破金融业的垄断格局,通过降低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和市场化利率改革,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激活金融行业市场化竞争,形成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最终使广大中小微企业获利。

温总理提出的银行业改革,显然已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就在上述讲话见诸报端的同一天,相关部门推出了多项政策,旨在支持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其中一项政策由中国证监会 4月 3日晚间宣布,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的投资额度增加至 800亿美元,这一额度是原来的三倍多。

然而要打破金融业垄断,显然无法一蹴而就。改革带来的阻力到底有多大?其他地区是等待温州的经验照搬,还是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探索?……温州试点金融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诸如民间资本的准入、监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配套的完善都需要时间去探索。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领域的首块试验田,温州的责任和压力重大,温州的监管层和企业必须尽快探索出一条针对民间投资介入金融领域的最优路径。与此同时,中央有关主管部门更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规划出金融业进一步改革的蓝图和时间表,并出台一系列的后续政策和措施。

2012年的温州看起来就像 1979年的深圳。

立:金融特区

因势利导下的经济改革背后,真正令人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温州奇迹”。

国务院总理 3月 28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明显优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同时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

除此之外,还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此前的 2011年 11月 8日,温州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1+ 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间借贷对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长期在温州‘地下’运行的民间借贷超过 1200亿元,而同期银行贷款总额才大约 6000亿元”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介绍说。但民间借贷因缺少规范化、阳光化操作,也带来诸多弊端。

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去年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危机之后,民间借贷也遭受重创。不少温州商人感叹“过去半小时借 1个亿不难,现在半个月借 100万都难。”借贷危机导致温州民间信用濒临破产境地。

数据显示,自去年 8月以来,温州社会融资总量延续萎缩。截至今年 2月末,全社会融资总量约 9300亿元,与 2011年 8月末相比,约减少 8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增加 300多亿元,银行表外业务、民间借贷市场和各类民间融资机构融资减少 1100多亿元。

上一篇:让世界看到“华人范儿 ” 下一篇:虎落平阳,技穷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