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浪漫主义心理描写艺术特色

时间:2022-09-18 07:18:14

独特的浪漫主义心理描写艺术特色

摘 要:本文探讨霍桑在小说《红字》中展现的精湛的浪漫主义心理描写艺术特色,以及其自身性格、家庭、社会历史根源的影响。文章认为霍桑在小说中将人物的现实、回忆、想象交织一片,深入刻画人物内心独白、矛盾思想、潜意识活动,从而赋予人物心理个性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探究人性的真实。

关键词:罗曼史 心理描绘 清教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Hawthorne’s unique romantic way of narration----psychological delineation in his novel The Scarlet Letter. It also gives a survey of Hawthorne’s personality an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which ma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otivating him to use this technique of romantic psychological delinea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Hawthorne devotes the major space of his novel to the main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especially their reveries, internal monologue and the unconscious mind, thus endowing his characters with their own individuating tempers and desires and attempting to tell the truth of the human heart.

Key words: romance;psychological delineation;puritanism;

霍桑是美国19世纪上半期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作品大多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清教统治为背景,在对是非伦理问题的探讨中涉及法律、道德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心理罗曼史”,认为他的小说旨在探索“人心的真实”,也就是人心的善恶本质。因此,作品中他经常借助于浪漫主义的想象,将自己的艺术视野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内心深处隐秘的激情,从而使作品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其浪漫主义的特异风格正是突出表现在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描写剖析之中。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早成功运用心理分析的作家,其作品堪称文学艺术手法中心理描绘发展的有力的注脚。本文通过对其力作《红字》及其自身性格、家庭社会影响根源的分析,探讨其独特的浪漫主义心理描写艺术特色。

一、沉重的心理负荷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出生于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萨勒姆镇,是当地移民望族的后裔。童年时代,家境衰落。孤寂、压抑的生活养成了他沉默、忧郁、多疑的性格。其祖辈曾亲自参与过审理“驱巫”案以及迫害异教徒的活动。由于自幼深受浓厚的宗教熏陶,广泛阅读、研究清教徒历史,对新英格兰殖民地的社会、宗教、历史非常熟悉,因此清教历史中的怪异传奇成了他笔下驾轻就熟的领域。在尔后的长短篇小说中所描绘的一系列形象,都是这一时期所积累的生活感受。

霍桑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小说中宣扬“人皆有罪”,必须“负罪行善”,而这正是加尔文教教义中“原罪”观念的体现。在他看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所谓的道德者们也只是用欺骗的形式把罪恶隐藏起来罢了。在其短篇《小伙子古德蒙・布朗》中,作者描写了带着负罪感的布朗来到森林与魔鬼践约,却发现平日里他所尊敬的教长、总督们也有他们的“罪恶隐私”。而在另一个短篇《利己主义》中,作者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自私自利的蛇。同样,他也谴责了他的祖先们,认为他们内心顽固、残忍、灰暗、非人道主义。由于这种心绪情感的纠缠,他甚至认为自身也存在着祖先们的性格缺陷。故而,宗教神秘主义以及家庭、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使霍桑脱离现实斗争,集中精力去探寻人性中的恶和由此而产生的犯罪和治罪的问题。他认为这种“恶”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只有心灵得到净化,外部世界的问题才能解决。因此,在创作中,他把犀利的笔锋深入到人物内心,探究“人心的真实”。小说《红字》则尤其反映了他这一独特的心理描绘艺术技巧。

二、凄婉动人的罗曼史

在作为《红字》引言的生平传略“海关”一节中,霍桑曾指出“罗曼史所涉及的领域应该是介于真实世界与神话世界之间,在这里真实与想象相遇且相互影响作用。”(Nathaniel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 New York: Bantam Books Ltd.,1965,p.35.此为作者所译。)因此,他所写的罗曼史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不完全反映现实,也不全然流于想象。尽管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大多将“罗曼史”与“自由联想”结合在一起,但是在霍桑的观念中,它是得体、严肃而保守的,是一种“边缘”文学。正是借助于这一特殊的文学题材,他才得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探求人性的真实。

《红字》的故事发生在马萨诸塞州,它是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之一。当时的统治集团利用清教,对人们实行严密的思想控制,只要稍有越轨,便会遭到迫害和刑罚。因此,尽管这种殖民国体是新建的,它仍然延续了旧世界的古老与残酷,“木造的监狱已显示出风吹日晒和各种苍老的痕迹……橡木大门上沉重的铁件所生的锈,看起来是比这新世界里任何一切都更古老。像一切附着于罪恶的东西一样,它似乎从来不曾有过青春的时代。”作品一开始便奠定了整个故事忧郁、灰暗的悲彩。

海丝特・白兰,一个美丽坚强、热情奔放的英国姑娘,不幸嫁给衰老、身体畸形、虚伪的学者、术士罗格・齐灵窝斯。他热衷于典章书籍,对妻子缺乏关爱,后被虏失踪。而海丝特在寂寞的生活中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由于怀孕事发而被投入监狱,产下一女取名珠儿。于是,清教政权的统治者们让其在胸口带上一红色A字,从而将她作为训诫罪恶的标本。A字的含义即为Adultery(通奸)。海丝特拒不交代其同犯,齐灵窝斯则暗中察访,窥视刺探牧师痛苦的内心。海斯特不忍看着牧师日益憔悴,约他一起逃往欧洲,但这一计划被其丈夫洞悉。最后,牧师在大庭广众之下袒露了自己的胸怀而死亡。齐灵窝斯也渐渐老死。海丝特则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谅解与宽恕。

《红字》从问世起,便一直深受读者喜爱而再版至今。霍桑也因此篇声誉日隆,获得了代表美国浪漫主义的显赫地位。小说中的心理描绘与分析更是开创先河,颇具传神之笔,其故事本身实际就是层层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过程。

三、“人心―人性”的真实描摹

乔治・桑曾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感情,而非理智;相对于脑的心。”由此可见,抒感心理是浪漫主义作品的显著特征。尽管心理方面的探索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便已有了,但文学作品中对心理状况科学的分析,在19世纪却无疑是一新的突破与定义,因为当时并没有如今我们所知道的那些丰富的理论概念、专业词汇、考证与数据。然而霍桑在构思作品以及塑造人物心理时,却能运用多种先进的文学技巧,比如:内心独白,挖掘人物的潜意识等,层层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他开启人物心灵之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现实、回忆、想象交织的心理描写

小说中很多的心理描写,都是将主人公的现实、回忆与想象交织一片,并且加入许多作者自身的感受与想象,这就使心理变化显得跌宕多姿,感染力强。故事开始,海丝特站在刑台上,以坚强力量支撑自己忍受着内心的痛苦以及公众的侮辱与发泄。然而很快,眼前的一切如“一堆形态破碎与幽灵的形象般”朦胧闪现,而她的回忆却“超乎寻常的活动”,于是以刑台为展望点,海丝特想起了她的童年、旧居、慈爱的父母以及黯淡的婚姻。接着,她又意识到自身所处环境,回到“清教徒殖民地那粗陋市场”中来。这些追忆描写既表现了海丝特回忆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又道出了她的生活轨迹,同时也为齐灵窝斯的出现拉开了序幕。在这一段心理活动刻画中,霍桑非常尊重心理现实,重压下,人的确很容易回忆过去或展望未来,从而逃避现实的残酷与难堪。

此外,除了这种表层的心理描绘,霍桑还注重刻画人物潜意识的活动,从而赋予主角心理个性化。海丝特失足之后,尽管清教徒并没有限制她留在遥远荒僻的殖民地,但她却仍旧选择留在这块让她成为耻辱的典型的地方。她企图说服自己留在这里是为了洗刷干净她的灵魂,于是,她在理智与潜意识的想法中挣扎。“或许是――无疑地确是如此,虽然她也用这个秘密瞒着自己。而每当这种秘密像蛇探头出洞般从她的心里钻出来时,她即面无人色……她几乎不敢面对这个观念,而急忙将它深锁在它的地窖里。关于她继续留在新英格兰的动机,她作了一个解释,并强迫自己相信,那其实一半是真理,一半是自我欺骗”。究竟什么是真正原因呢?――那就是她仍旧深爱着年轻的牧师,仍旧希望有一天能与他在一起。作者通过人物内心双重性格的刻画,反映了分裂对立意识的共存。这种将人的心理分成两种层面――意识与潜意识――的描写范例,在霍桑同时代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而半个世纪之后,我们才有了弗洛伊德的科学的解说。在海丝特与齐灵窝斯会面之后,她的意识一片混乱。她发现自己多年之后在内心里仍旧深爱着牧师。“这是表示什么呢?难道在长长的七年间,在红字的折磨下,受尽了那么多的苦难,还没有生出忏悔的念头吗?”于是,“那短短的瞬间所起的情绪,微弱地照明了海丝特的心境,泄露出否则她自己怎么也不会承认的许多心思”。此时,意识已不再由理智控制,她潜意识的思维正投影于她的意识,自从戴上红字后,她第一次对胸上的符号说了慌,并且对珠儿严厉责备。这样的行为只能说明“有一种新的恶害”钻进了她心里,“或者有一种旧的恶害根本就没有驱除了去。”于是,她拒绝、压抑这种情绪,想将这样的想法与小珠儿一道关进黑屋。

勇敢而活跃的海丝特在遭到社会多年的摒弃与疏远之后,开始认真思考,她为妇女不公平的从属地位而惋叹。她开始为全人类女性的福祉而考虑,“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倒社会的整个的体系,重新来建树。其次,男人的本性必须根本改造,那时女人才能享有近似公平而合理的地位。”这样的内心独白铿锵有力,跌宕起伏而不冗杂零乱,人物内心激情在作者流畅的行文中奔涌澎湃。海丝特在想象中预言了一种更美好的女性生活。于是,她设法安排了与牧师的会面,告诉他其前夫阴险的复仇计划,同时也鼓励牧师与自己离开殖民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使海丝特成了一位有血有肉、思想丰富、挑战传统的女性。

2.矛盾心理刻画

在描写海斯特勇于追求幸福心理的同时,作者也对比刻画了丁梅斯代尔痛苦、懦弱、矛盾的内心。丁梅斯代尔敏感忧郁,受过良好教育且富于理性。其悲剧性的缺陷――软弱一直让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过。于是,这种负疚感日复一日在心中煎熬。他深知自己应将所做的一切坦诚相告,但又害怕失去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于是内心极度矛盾彷徨,成了自己心灵的囚犯。

牧师一直处于一种激动亢奋之中,“他的头脑时常打转,像有许多幻象飞舞在他的面前。”为了逃避内心的折磨,他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惩罚自己:捆绑,鞭挞,彻夜不眠。然而,这些只是一种自我堕落的纵容。只有公开认罪才是解脱的惟一出路。而这其间又有一个发展过渡阶段,那就是从“牧师的夜游”到“红字的显露”的痛苦历程。而幽灵般的齐灵窝斯“仿佛一个矿工在探寻黄金”,日夜刺探、折磨丁梅斯代尔的内心,使他几欲心理崩溃。同时,他还须压抑来自潜意识里的各种与他为善为美的努力背道而驰的冲动与想念。

如果说与海丝特的林中相会意味着丁梅斯代尔的重回人间,那这是因为多年来他第一次可以毫无伪装与逃避地与人讲话。他身体里灌输了海丝特的勇敢和力量,甚至也有了些反叛精神。他感到心灵的安慰与放松,“这种鼓舞的效果,在一个刚从自己的心狱中逃出来的囚犯身上,就如踏上一片未经人践踏、未受基督教化、没有法律的领域里,而呼吸到旷野自由气息时的情形一样。”林中归来,丁梅斯代尔的内心充满反叛、放纵的情绪,而且做出了一些不庄重的、亵渎的行为。“他每走一步,都想作一件奇怪、狂野、邪恶之类的事,同时感到那既是出于被迫而又是故意的,一方面是不由自主,一方面却是由于比反对这种冲动的一个更深刻的自我所发生出来的。”此时,作者对转变了的主人公的描写,完全可以解释为丁梅斯代尔先前受到压抑的内心冲动的一种投射,而且这些想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清教制度的反叛以及他对自身屈从的不满。然而,最终他仍旧成了宗教的牺牲品。作者对丁梅斯代尔悲剧的发展写得细腻逼真,层次分明,又丝丝入扣,合情合理。

3.心理描写与景物描写的交融

除了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描述外,作者还将人物心理描写与自然描写相互渗透,把自然环境同化为个人心态,通过外在的具体的事物表达内在的抽象的东西。正像其所说“我们希望这篇讲述人性脆弱和悲哀的故事中间可以发现甜蜜的道德花卉,用它来象征,这故事的悲惨结局用它来调剂。”第十二章,丁梅斯代尔夜站刑台,一颗彗星出现于天空,“它清楚地显示出街道上熟识的场景,和在白天里一样,但是一种不常见的光亮照耀在熟识的物体上,却也总现出可怕的景象。”于是有了三种解释:一是天体的运行,二是社会命运的关联,而第三种解释来自于丁梅斯代尔的内心――那是上天向他展现的A字。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由于过度痴迷从而形成病态心理的表现。

同时,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较多地运用象征意象手法,使之与心理刻画相互衬托。譬如:作品中刑台的描写,不仅象征着严酷的清教制度,也成了公开罪过的象征。而阳光则是明媚幸福以及上帝与自然祝福的象征。森林有着多重含义,它是黑暗与罪恶的象征,同时也是与造作的人类社会相反的自然社会的象征。而故事中炉火的意象则代表着迷信的传奇或是一种宗教心理的信仰。这些象征意象的使用烘托了气氛,使心理描写直入人心,产生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正是通过这些细腻传神、不拘传统的心理描摹,我们可以看出霍桑是同情海丝特与牧师之间的爱情的,尽管这种爱情为当时的政权制度所不容。而且,在弗洛伊德之前许久从事写作的霍桑已经能够清楚意识到以后被弗洛伊德加以证实的心理现象的许多方面。他独特的心理艺术刻画技巧,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情节的推进与发展,还让人们感觉到了现象的根源。所以,他的成功是必然而非偶然。

参考文献:

[1].Gross,Seymour L. A Scarlet Letter Handbook [M]. Belme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69.

[2].Harold, Bloom. Nathaniel Hawthorne [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

[3].Stuart, Hutchinsm. The American Scene [M].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1991.

[4].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侍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5].利里安・弗斯特 :《浪漫主义》,李今译,昆仑出版社,1989。

沙凯: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中的女性歧视 下一篇:当代先锋小说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