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球形肺炎12例

时间:2022-09-18 07:02:49

CT诊断球形肺炎12例

【摘 要】目的:探讨球形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通过对12例球形肺炎患者的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出球形肺炎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2例患者中,病变的发病部位、形态、密度、尤其是边缘以及周围组织改变均具有一定特征性,抗炎治疗后随访复查,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消散改变。结论:CT在球形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价值。

【中图分类号】R 563 【文献标识码】A

球形肺炎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肺炎,临床上常缺乏特征性表现,在影像学上与其他肺内球形病变尤其是周围性肺癌有相似之处,鉴别起来有一定困难,普通X线平片易误诊,CT检查可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依据,诊断准确率较高。现收集我院2005—2012年间的12例经CT检查、临床证实的球形肺炎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诊断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性7例,女5例,年龄35~76岁,平均55.5岁。病程20天~5个月,多数在2个月左右,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4例,咳嗽5例,痰中带血3例,黄色粘稠痰4例,胸痛3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10×109/L)3例,正常9例,血沉>20 mm/1 h 2例,痰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均未有阳性发现。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例,发现病灶段支气管腔黏膜充血、水肿或脓性分泌物,未见肿瘤直接或间接征象。经皮肺穿刺活检2例,病理报告为标本含有大量炎性细胞和血细胞,为发现肿瘤细胞。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产Sele CTsp全身CT机,全部病例行胸部平扫,层厚、层距:10mm,140kv,100ma,自肺尖部向下扫描至肋膈角,约22层,部分病灶层面行HRCT扫描,采用肺窗和纵隔窗观察、摄片,有8例在抗炎治疗后行2~3次CT复查,余采用普通胸片复查。

2 结果

2.1 CT表现

病灶部位:右肺8例,左肺4例。12例病灶均位于肺野背侧,右肺上叶3例,下叶5例,左肺上叶1例,下叶3例。距胸膜近11例,远离胸膜1例。

形态大小:呈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高密度影10例,尤以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或呈基于胸膜的方形征多见,有8例;不规则形和球形各1例。病灶大小不等,于其最大层面测得横径都在20mm~65mm范围内。

病灶边缘:6例边缘显示不光整,于肺窗上可见有长而柔软的毛刺,纵隔窗上见呈锯齿状;4例边缘较光整,但轮廓显示模糊、欠锐利;2例有浅分叶。

病灶密度:5例密度显示均匀。7例密度显示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充气支气管征;4例中心密度较高,周围为带状低密度呈晕圈样。

胸膜改变:病灶靠近胸膜的11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无胸膜凹陷征。

血管、支气管改变:5例病灶肺门侧血管影增多、增粗、扭曲,但无牵拉、僵硬表现;病灶所属段支气管管壁均匀性增厚,但管腔不狭窄。

周围肺野改变:病灶周围肺野(非胸膜侧)见小片状高密度影3例。

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改变:12例中均未见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2.2 复查、随访情况

12例中,抗炎治疗7天~4周后,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缩小,失去原有形态,7例完全吸收,4例仅留下少许条索状影,1例于5个月后随访发现,仍有少许条索状影。12例中,有8例采用CT复查2~3次,余均使用胸片复查。

3 讨论

3.1 球形肺炎的定义及病理机制 :球形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以前者多见.常为肺炎取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因其影像学上表现为球形或类球形而称之为球形肺炎[1]。其病理基础为炎性渗出,在病变过程中,肺泡壁和其他肺结构没有造成损坏或坏死[2],经抗炎治疗后能完全吸收或基本吸收;而机化性肺炎、炎性假瘤和球形肺不张,存在较久并持续不变,经抗炎治疗病灶不能吸收,这是它们与球形肺炎的主要区别。球形肺炎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1]

3.2 球形肺炎的临床特点 :球形肺炎的发病年龄偏大,病程可长可短,临床症状可轻可重,炎性中毒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又有痰中带血,影像学表现呈团块状影,故与肺癌有重叠;因此,初诊误诊率较高[3],给临床施治造成困难,主要应与周围型肺癌鉴别。

3.3 球形肺炎的CT诊断:球形肺炎由于比较少见,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由于存在“肺部球形病变以癌症多见”的思维习惯,故40岁以上患者,肺部出现该病灶时,往往误诊为肺癌,本组12例有9例初诊为肺炎,1例诊断为肺癌,后经穿刺活检排除,2例不能确定,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经过对本组病例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发现本病在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帮组较大:(1)病变形态:病灶少见呈圆球形,多为以胸膜为基底的方形、楔形或三角形。以胸膜为基底,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边缘致病变呈类方形,有学者称之为“方形征”,是球形肺炎的特征,这与文献报道的观点一致[4],无论是堆集式生长还是伏壁式生长的肺癌均未见有此特征。(2)球形肺炎病灶边缘大多模糊,可伴有较多均匀分布的长且柔软的毛刺,反映了病变急性渗出性改变[5];周围型肺癌常因肿瘤浸润性生长,瘤间质反应形成不均匀分布的细短毛刺。(3)胸膜改变:球形肺炎与胸膜虽接触面广,但胸膜外仍可见透亮线;病灶周围胸膜因炎性刺激反应性均匀、广泛地增厚,无明显结节,且与非增厚胸膜界限清楚;无明显胸膜腔积液亦是球形肺炎的特征之一[6],这与肺癌和肺结核形成的胸膜凹陷征不同,有胸膜的牵拉凹陷及液体积聚;另外,球形肺炎所致胸膜增厚范围大于病灶直径,抗炎治疗后胸膜增厚消失,很少遗留有胸膜增厚。(4)球形肺炎病灶肺门侧多条增粗扭曲血管,但无僵直、受牵拉表现。有别于肺癌造成的血管集束征,肺血管被牵拉僵直,向肿瘤移位。(5)球形肺炎病变所属段及亚段支气管均匀性增厚,而无明显狭窄,同级支气管在CT上显示率明显强于非病变区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到所属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周围型肺癌若累及支气管,则表现为受累支气管的不规则狭窄。纤维支气管镜可见到受累支气管新生物[3]。(6)球形肺炎病灶密度:病变中央密度较高,周边密度较淡,呈晕圈样改变,此征在其他类型孤立球形病灶中少有发现。(7)病灶非胸膜侧浅淡小片状高密度影是支持肺炎性病变的征象,而周围型肺癌邻近肺野的片状浸润影局限于胸膜侧。(8)球形肺炎为急性渗出性炎症,少有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周围型肺癌往往会有转移性淋巴结肿大。(9)经过2~4周的有效抗炎治疗,球形肺炎病灶会有吸收、缩小。

在CT上见到上述征象,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如病人近期感冒发热、胸痛、白细胞增高等这些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此时应考虑到球形肺炎的诊断。防止一见到球形病灶就轻易诊断为肺癌或结核瘤的倾向[7]。同时积极抗炎治疗后复查,一般病人2周后病灶即有缩小。老年人吸收缓慢,可持续4~6周方能吸收,个别病例一年后才可吸收。抗炎治疗和动态观察很重要,因为球形肺炎与其他球形病灶的治疗方法不同,后者均首选手术治疗,而球形肺炎抗炎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但如果延误治疗可发展为炎性假瘤,需手术治疗[1]。

3.4 球形肺炎的鉴别诊断

球形肺炎主要与周围性肺癌、肺内良性肿瘤、结核球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鉴别。

(1)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是常有深分叶,细短毛刺,边缘不模糊,无刀切样边缘(方形征),无晕圈样改变。少数病例于胸膜侧可有小片状模糊影,为节段性细支气管阻塞性炎症和节段性肺不张表现,在非胸膜侧多无模糊小片影,病变周围的胸膜改变多局限,即“胸膜凹陷征”或“皱缩样改变”,可有血管集束征,集束的血管常呈僵直状。临床上无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注意到以上特征的鉴别,两者便可以区分。

(2)肺良性肿瘤边缘常光滑清晰,多无分叶,毛刺及锯齿,邻近胸膜无反应性增厚,病变周围无模糊小片影及血管纹理增粗、扭曲表现,籍此可与球形肺炎鉴别。

(3)结核球边缘清晰锐利,密度较高,多有钙化,邻近肺野有卫星病灶或见纤维索条影及肺纹理纠集等慢性纤维化改变,与球形肺炎不难鉴别。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早期及进展期可出现类圆形片状影,而且具有较高发生率,均以下肺野及胸膜下部位为多见,与球形肺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度多为磨玻璃样,轮廓清楚,边缘光滑。邻近胸膜无明显反应,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迅速,可资鉴别。

参考文献:

[1] 蔡祖龙,郝敬明,郭天舜,等.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528-531.

[2] 荣独山 主编,X线诊断学.第一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71.

[3] 唐秀贞,吴珂,张有军.球形肺炎的CT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212-214.

[4] 李子江.CT诊断球形肺炎.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215-217.

[5] 李春平,周燕发.肺良性结节HRCT-病理对照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156.

[6] 郝敬明,孙连棣,杨玉娥,等.球形肺炎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47-48.

[7] 苟丰艳.酷似肺癌的球形肺炎2例报告[J].甘肃科技,1998,4:22.

上一篇:教材文本目录:不应被忽略的助学资源 下一篇:精深的阅读是生发写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