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电影”成年度话题

时间:2022-09-18 05:53:34

“轻电影”成年度话题

今年以来,以《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和《小时代》等中小投资影片不断创造市场奇迹,加上2012年年底上映的《人再途之泰》,轻装上阵的国产影片引起业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10月26日至27日,主题为“新生代:轻电影与思想能量”的2013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近百位电影业界和学界代表,与观众一起围绕“轻电影”的市场诉求、新生代影人的创作特点与经验、当下市场规律与观众需求、电影生态的良性发展、未来电影发展趋向与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

“轻电影”崛起

在众多嘉宾的阐释下,“中小成本、年轻创作者、年轻观众”成为“轻电影”的主要特点,而“风格轻松愉悦、富有青春活力”更被多次提及。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认为,“轻电影”得到关注并非偶然,这是因为创作者、市场和观众的关系有了新的调整,是时代的产物。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提出,“新理想主义”的一代开始显现,他们把个人追求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同时指出,“轻电影”打破了学院派与电影市场的壁垒,电影市场亟需“新生代”进入。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汪天云将当下主流观影方式总结为“321现象”――21世纪,21岁的人在21点看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慧瑜表示,“独立制片”的概念成为历史,第六代正在消退,叙事与主流观影群体的心理逐渐合拍。“中国观众总算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看到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自己置身的时代。”

作为两部《小时代》的制片人,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指出,过去十年,中国电影出现了太多武侠片、古装大片,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也给了“轻电影”崛起的机会。

新生代影人

陆红实归纳新生代影人的特点:他们把普通人的经验带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他们对剧作的重视程度超过前几代导演;他们更善于处理电影类型和作者的关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说:“现在的商业电影更重视有没有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尤其是好剧本,更看重内在的情感驱动力和真正的创造性。”北京和禾和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北京遇上西雅图》总监制张辉娜表示,电影资金回报是资方讨论的问题,但是剧本到底要传达什么,才是电影的根本。

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潘天强认为,“轻电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等青春成长电影的延续。他主张鼓励和扶持年轻导演,但不能过分吹捧。执导过《非常完美》《一夜惊喜》的电影导演金依萌认为,制作一部电影之前首先要确定类型,“弄清楚一部电影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导演决定一部电影的风格、演员和制作预算的主要依据。”同时她坦言,“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女导演数量最多,而且深受投资方的重视,因为目前国内观众和市场更欢迎浪漫爱情片,这是女导演们的优势和机会。”

“轻电影”的营销策略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提出:“类型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观众定位。而某一电影类型的流行,必然是其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传播和营销很重要。”乐视影业宣传部总经理陈肃以《小时代》为例,指出,“轻电影”不在于投资规模的大小,也不在于影片内容的好坏,而在于其差异性和独特性。“《小时代》的成功要归功于导演郭敬明,其粉丝群非常集中,他们才是整个营销的核心,渠道则是微博等新媒体。”

完美世界(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李峥分享了《失恋33天》的三大营销心得:一是选材,故事很重要;二是跨界,电影业的从业人员可以不断跨界,扩展视野;三是定位。该片锁定更为年轻的观影群体,特别是年轻女性,定位精准,所以主要通过新媒体采用情感营销。

小马奔腾影业常务副总经理郭燕认为,现在的电影有点“营销过度”,电影还是应以内容为核心,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做营销。“电影价值主要包括商业价值,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轻电影’在商业价值上相对薄弱,所以我们着重挖掘其娱乐和社会价值。”爱奇艺电影频道主编窦黎黎则指出,许多新生代影人表现出巨大能量,但其中大多数都没有赵薇、郭敬明那样的市场号召力。爱奇艺希望通过网络播出平台,为这些“野蛮生长”的新生代创造更多接近观众的机会。

理性看待“轻电影”

中国日报社网站执行总编辑周黎明指出,“类型片最主要的两个特点,一是有规律可循,其次是为观众服务。但把商业性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很危险。”《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副主编董阳认为,资本渗透对于电影的艺术探讨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强大的资本甚至“招安”影评人,并对美学维度的专业评论进行绞杀。“电影不应把赚钱当作惟一标准。希望电影评论人能有更为独立的立场,相对客观地审视当前的电影创作。”

导演尹力表示,“轻”和“重”,一个是大众喜闻乐见,拥有更大市场;一个是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思潮。随着越来越多非电影资本进入电影界,趋利、娱乐的倾向成为当前电影最明显的时代特征。怎样将创作者内心的蓝图和资本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电影真正的希望之光。

金依萌认为,尽管今年国产“轻电影”表现出色,但中国电影还远远谈不上“打败好莱坞”。《一夜惊喜》的票房低于预期,就是因低估了“好莱虎”威力。

“轻电影”生态

国盛影业总经理高军认为,“轻电影”从制作到放映都有规律可循,但市场上不能都是中小投资电影,否则集中上就会集体自杀。 “‘轻电影’要有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从制作一开始就应该把它的市场运作思路确定下来,不能只注重制作时的‘轻’,而忽略了市场运作时的‘重’;‘轻电影’要‘轻’得有道理,从投入的角度量入为出;要避免投机心理,一拥而上做‘轻电影’,电影业要多元化发展,多题材、多风格并行”。

《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认为,“轻电影”的崛起建立在年轻一代观众崛起的前提下,但观众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的作用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截至10月底,国内的累计观影人次已突破5亿,今年全年有望突破6亿。观众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石,电影业界和学界都应该把研究的重点对准当下的观众,了解观众的观影行为和观影需求,从而制作出受观众欢迎的影片。”

CCTV6《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张卫认为青年电影文化分为青春现实主义和青春幻想主义,二者目前呈现出齐头并进的态势。“看电影的新生代催生了拍电影的新生代,青年电影文化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青春偶像演青春电影’因受90后观众欢迎而大获成功。”安晓芬提醒电影人不要扎堆做“轻电影”。“电影人要针对观众的需求适时地转换思路,才可能获得较好的市场回报。”中国电影资料馆青年学者沙丹提出,“轻电影”乃至青年电影人未来的开拓方向应该在两个维度上下功夫:一是他们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起到何种推动作用;二是有没有参与构建中国式美学体系。两者都将对华语电影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上一篇:探讨多媒体技术与体育教学 下一篇:半月票房6亿多前10月票房破18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