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导向下新城规划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8 04:45:27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新城规划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研究在判读新城产生背景及发展趋势、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解析新城规划的动力机制,并构建城乡一体化导向下新城规划的空间模式,为实际操作提供可选路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城规划;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是确保各项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均等分配,具体包括产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新城处于城市空间单元与乡村空间单元的过渡地带,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核心突破口;同时新城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及乡村地区影响制约,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新城作为中心城市人流溢出的空间载体,同时吸引着乡村人口的流入,是城乡社会文化的融合交汇区;此外新城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职能,对接乡村产业需求,是城乡产业发展的供需对接区;因此新城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1、背景

新城往往伴随着中心城市人口的外迁和用地的扩张,尽管各个新城在功能、形态上存在差异但是新城规划的初衷都是相似的,即使其成为新的地区增长点或经济新的复兴地,英国最早的新城就是为了疏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是促使新城形成的内在因素,工业污染严重、人口密度大、住房质量低、卫生环境差、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蔓延,这些问题矛盾在原有空间单元内无法解决,此时新城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良方。

新城最早是以卫星城的形式出现的,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启发,在大城市郊区或附近地区新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新城不论距母城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并有交通相连。之后经过昂温(R. Unwin)、帕克等人的改善和优化,新城从最初的卧城逐步向半独立、完全独立式发展。现已形成具有较大人口规模、便捷交通联系通道、完善产业职能、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完全独立的区域增长点[1]。

目前,我国已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城市面临着中心城区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作为“城”、“乡”空间的过渡地带,新城迎来了建设高潮,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以此来扩展原有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缓解中心城的压力。

2、实践案例

(1)美国哥伦比亚新城

哥伦比亚城作为新城位于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规模相当庞大,占地约6000 hm2,共有24个会所,2 500个行业,5万个工作岗位,24所中、小学校,4 所大学和1个社区学院。为建设“有活力”的社区,规划构筑清晰的“新城—小区—组团”的三级结构体系(图1),延续地区历史,强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人的共存空间,实现社区人口构成的多样化,增强居民的社区感,被公认的美国最成功的新城开发项目[2]。

图1:哥伦比亚新城图解图2:2001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图

(2)北京新城建设

为整合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北京市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发展战略构想,其中将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三个新城,控制人口规模为70-90万,并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将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并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相结合的“中心城-新城-建制镇”三级区域反磁力系统[3]。

(3)上海新城建设

1959年上海市为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的现象提出建设5个卫星城,并规划12个新卫星城;2001年规划11个新城,每个新城规划人口20-30万人,并提出上海郊区“一城九镇”的空间格局(图2),以加快郊区产业集聚、促使郊区人口集中,增强郊区城镇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4];之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4级城乡体系。夏丽卿认为上海市新城已出具规模,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已优于中心城,已经成为上海城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5]。

通过对新城规划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梳理,可以看出新城是区域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城通过转移承接中心城市的部分人流和产业职能,拓展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圈,并作为传输带或传输链条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作用于中小城镇并伸入乡村地区,采用“中心城带动新城、新城带动中小城镇、中小城镇带动广大乡村腹地”的方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新城发展动力机制解析

新城位于中心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空间上的必然延伸,新城(城市副中心、新市镇、新区)是大都市发展后续力量的重要载体,总的来说新城主要受三重作用力共同作用,一方面是来自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吸引力,这是新城产生、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一方面是来自乡村地区的外部推动力,乡村之所以一直是区域发展的弱势单元,源于其落后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和服务设施,缺乏内在凝聚力,表现为乡村内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外消散,而新城作为地区新的增长点由于其便捷的区位优势必然是乡村能流汇集的首选之地,因此来自乡村地区的外部推动力是新城快速发展的主要助力;另一方面是新城自身的内在生长力,新城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内部充斥着各种流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内在的、复杂的、动态的流运动促使新城呈螺旋状上升趋势,促使新城的生长和发展(图3)。新城在这三种作用力下规模不断增长扩张,功能不断提升完善,城市结构不断优化完整,同时城乡体系不断健全,逐步实现一体化。

图3:新城动力机制模式图

4城乡一体化导向下新城规划的发展模式

根据新城产生的主导作用力的不同,可将新城发展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1)承接转移产业主导型发展模式

这类新城产生的主要目的是舒缓中心城市的问题和矛盾、承担部分城市职能,根据采取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产业园区依托型、大学城依托型、城市结构优化型、城市功能置换联动型等。其中产业园区依托型、大学城依托型是从区域层面对中心城市的功能空间调整的结果,新建产业园区或者集中设置科研教育院校,分离出部分城市职能,并依此作为雏形单元向外扩张,不断完善配套其他功能空间。城市结构优化型是中心城市调整内部用地,化零为整,重组空间结构的结果。城市功能置换联动型主要是中心城市面临转型期,需进行功能结构升级转型,而将原有产业及职能转移、过渡到新城,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市的错位联动发展。

(2)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乡村城镇化为路径、以农业产业化为催化剂,通过构建地区产业体系,借助“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将新城作为生活、工作、物资集聚的中心区,逐步形成功能多元、规模合理、产业多样的新城体系。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培养乡村增长点,通过乡村的外部推动力促使新城发展,为新城注入发展动力。

(3)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于新城的资源优势,包括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相应的形成旅游新城、现代农业新城、资源型新城。其中旅游新城凭借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大打“旅游品牌”来吸引人流,加快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发展,通过与中心城市差异性发展,迅速实现新城“蜕变”,例如北京市亦庄新城、京津塘交叉地段的河北廊坊、西安曲江新区; 现代农业新城是依托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设施农业基础,采用现代化农业管理技术,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化发展,如杨凌;资源型新城主要是依矿产资源而兴,这一类型的新城往往存在着产城融合及城市功能转型的问题。

5总结

新时期,以大城市-新城-一般城镇-乡镇为核心的区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已经成为普遍的认知,新城作为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其重要作用已经显现。只有科学的、全面的了解新城发展的动力机制,准确把握新城规划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更高效的缓解和分流大城市的压力,才能更好的与中心城市及乡村地区协调融合,构建等级层次明确、职能分工合理的区域空间格局,才能促使区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颖,孙斌栋,胥建华.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引导上海新城建设.城市研究[J].2012:104-109.

[2] 杨靖,司玲.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的新城规划.规划师[J].2005,21(6):87-90.

[3] 王亚钧,吕佳.新城规划: 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北京规划建设[J].2011:43-44.

[4] 俞斯佳,骆倧.上海郊区新城的规划与思考.城市规划学刊[J].2009(3):13-19.

[5] 夏丽卿.新城规划建设的回顾及建议.上海城市规划[J].2011(5):4-5.

上一篇:超高速磨削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