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设问有效性的个人思考

时间:2022-09-18 03:51:30

对教学设问有效性的个人思考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一句教育格言,在叶老看来,在教学中,“导”比“教”重要,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把教师比喻为农夫,学生比喻为我们的庄家,农夫每日为庄家劳碌,为他施肥,捉虫,拔草……为庄稼茁壮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作为教师也应该像农夫一样负责创造条件氛围,通过有效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只有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才能取得积极的教学成果,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是通过课堂设问来实现的,有效的教学设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对于思品课的教学设问,根据一般教材呈现的顺序和思维逻辑来划分主要有-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样做(how)即“三W”.第一个W往往是原理性结论性的问题。象教材中“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最宝贵是生命”“竞争力不开合作”等,一般以“说明了什么?”“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形式表达出来,考察学生基本的思维正确性;第二个W要难度要大些,分析问题的原因、作用、危害、后果之类,考察学生思维严密性,需要学生探究;第三个W,要求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考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存在对原有思维的重新建构。三类问题是遵循基本的思维顺序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由知识到能力,在教学中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课堂中,教师的每一次提问,不管是哪一类型的提问,就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离开了这一点,一切的提问都是毫无意义的。有的教师很乐意在课堂上问“对不对啊?”“好不好”“小明和小红谁对啊?我们要向谁学习啊?”这些问题问的比较明确,但也许太明确太简单了,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这几个问题上了。学生是很聪明的,老师怎么问,他就怎么答,学生的想象空间被框住了,造成了教师提问一名,学生回答一句的“挤牙膏”式的被动局面。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削弱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悟?”“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这些问题看似开放性比较大,其中三个W都可能涉及到了,但是缺乏应有的梯度设置,降低了问题的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设置我们的提问?

1 设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应该要设置那一种类型的问题,需要教师心中要有“度”,设计问题之前了解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需要学生“跳一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2 设问应有一定的梯度,每一节都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基本是按照三W的顺序呈现,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材料时,要在遵循这一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我们的问题一步步的延伸,由易如反掌慢慢到需要深思熟虑。例如在初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引入世博会的中对能源的循环利用材料,设计⑴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战略。⑵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发展战略?⑶最为中学生,在生活中你能为节约资源做些什么?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结合课本的基本的观点就可以回答出,第二个问题就要联系中国的国情,需要费些思量了,这类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既有小组内的各成员的独立思考又能发挥集思广益的优势。第三个问题结合实际,将学生拉回生活。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还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展示出思维的过程,主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问要适时。在导入处设问,各个教学环节链接处设问,课堂生疑处,情景变换处……具体还要看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及时抓住时机设问,最有效的设问点就是学生的心理的兴奋点;学生的兴奋点往往出现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或者是情感体验的升华处,如讲到孝顺父母,很多学生会被教师引入的材料所吸引感动,胸膛涌动着父母的爱,此时,提出问题“如何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爱?”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课堂生成也比较丰富;或者是两难处,存在争议的地方,初中学生会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态,如讲到见义勇为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见义勇为是正确的,是一种美德,可以发扬光大。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发扬等当出现这样的问题出现,教师及时抓住,可以引导进行一场辩论会,真理越变越明,学生在彼此的交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情感体验更深刻。

4 要给设问“裹上糖衣”。学生毕竟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兴趣在学习中仍是第一大影响因素。没有任何包装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即使回答也是心不在焉的,所以我们要给问题“裹上糖衣”,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出发设计“有意思”的问题,例如本校周建团老师在讲《抵制不良诱惑》一课时,在导入环节给学生看了一段“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后提出问题“聪明的杰瑞为什么被汤姆给抓住了?”“因为汤姆一直在诱惑他”“小杰瑞没有抵制住诱惑”…学生回答很踊跃,不自觉的就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融入对课堂主题-诱惑的探讨中,课堂进行的非常流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感觉“我的回答很重要,我的思考不是徒劳的”,鼓励他以愉快的心情继续跟着教师深入下去,所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堂好课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设问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上一篇: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 下一篇: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