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

时间:2022-07-04 06:26:48

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讲究方法。语文这门特殊的语言学科,更应注重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师还必须以其审美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能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而且会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审美意境;语文教学

有人说:“语文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确实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

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 、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想往。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

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语文教学是流动着的美的韵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教学呢: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学生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其次,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谋篇布局,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再次,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相像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最后,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1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具体来说就是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切身体验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唤起学生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中宣泄奔涌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作品创设的情景,达到痛作者之痛,恨作者之恨,爱作者之爱的同化境界。

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情感移入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块去爱,一块去恨,产生共鸣。

汪曾祺的《受戒》一文,写的清新俊逸,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该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文中有这样的描写,“邻居小姑娘赤脚走在田埂上,留下五个小小趾头,脚掌平平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搅乱了。”原来一串脚印也可以美丽到把人的心搅乱的。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类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作者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因此,语文教材中的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

2 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谋篇布局,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的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局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气洋洋者矣”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委婉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老所说的“兴味”,就是情趣,不仅指朗读的情趣,更是指鉴赏作品的情趣;叶老所说的“受用”,就是能力,不仅指朗读的能力,更是指感受美的能力。在“美读”中学生就会有审美的再创造。

引导学生如痴如迷的朗读,学生就会主动地入神地揣摩、品味作品的情韵,学生的情感就会不自觉的进入作品的角色,进入作品的意境,于是,学生的主观情感与作品的客观情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内因大门打开了,主体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了,那么,教师的讲解、课文的知识等外部的东西,就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特别是那些情文并茂的诗文,蕴含着浓郁的情、丰富的理,教师指导得好,通过朗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优美意境,就会产生令人兴奋不已的效果:或被山川的壮美之情所陶醉,或被催人奋进的豪情所激励,或被感人肺腑的融融亲情所感化,或被催人泪下的悲伤之情所感染,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刻、透彻。

3 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相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的到熏陶

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是教材不得不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两者之间存在者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使,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善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里的星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留下的深广的审美空间和生动逼真的意境里。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

在教学中适时拓展,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堂也会异彩纷呈。课文是一道风景,充满着天光云影的美丽,但要挖掘它,需要教师独具慧眼,捕捉契机,适时拓展,但愿我们都能领略语文的满目风光。

4 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人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人情,读书悟理。

如在教学《边城》一文时,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凤凰古城的简介,清澈的溪水、悠悠的竹林、古朴的吊角楼以及湿漉漉的小路;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 学《荷塘月色》,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的美景,学生看到盛开的荷花、田田的荷叶,似乎闻到了幽幽的荷香,完全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庄子的《秋水》,立体展现气势磅礴的黄河、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河伯的自省。《胡同文化》,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到全国各地,亲眼目睹“小桥流水人家”的西塘美景,别具一格的吊脚楼以及北京胡同的各种图片。运用多媒体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曾经看到一幅颇有趣的画,在一天中最宁静休闲的时刻,太阳正准备下山,绿草如茵中,一位女子自在的坐在椅子上读书,非常沉醉,可是,画面中那张椅子已经离开了地面,连同手边的那杯咖啡,一起悬浮在空中。我想,画家握笔构思时,一定想传达这样一种创意,书本的力量足以使我们的躯体得到真正的解放,并伴随我们的心灵驰骋在另一个旖旎的世界里自由的漫步。

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感受到充满生机和意韵的生活。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 。

语文的美丽是如此的无群无尽,她就象阿拉伯神灯一样,永远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她不只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不只会让你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会快乐的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赋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一面,从此不在疲惫和厌倦。有人说,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语文,就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侯修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12月

[2] 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意境的创设谭朝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11月

[3]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彤著

上一篇:高效课堂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下一篇: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