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流失现状调查

时间:2022-09-18 03:50:14

农村小学生流失现状调查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对福建省X县J镇农村小学生流失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同时学校教育过程的不平等是学生流失的“催化剂”。应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农村师资队伍、保障教师权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来解决目前农村小学学生流失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流失 教育公平 控流措施

教育公平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权利和发展状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制的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已不再为上不起学而发愁。然而,农村小学生流失却出现新的趋势和特点:农村一般村小学的学生流失量增大,而镇中心小学却因为生源过多而不堪负荷。学生流失是农村小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不断攀高的学生流失率既是学区内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同一学校内教育过程中学生享有教育条件不均等的结果,也是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的典型标志。要控制学生流失,就要分析学生流失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一、调查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以福建省X县J镇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对J镇所有在校小学生以及校长、教师,采用抽样调查,通过自愿填写的形式对该镇农村三届小学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笔者联系了35位流失学生及其父母,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访谈。为能更深入了解情况,笔者在访谈这35位学生及家长的基础上,对J镇三所小学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小学生的知识层次及阅读能力,保证问卷的完成质量,此次问卷的被试包括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以个别访谈为主。

二、农村小学生流失原因分析

笔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以J镇的实地调查为例,从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两个方面力求找出农村小学生流失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学生流失的客观条件

我国在城乡二元制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 “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相关教育部门在资源配置上,实行城乡不同的标准,农村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农村学龄儿童无法接受优质教育,这种教育机会上的不公平是造成农村小学生流失严重的客观条件:

1.教师数量不足。在所调查的农村小学中,其中G小学有学生210人,共有教师13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6人,大专学历5人。该县小学的教师是按照各个学区划分,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生人数进行分配,然而今年没有新教师愿意前往就职,部分达到退休年龄的教师不得不坚守在岗位上;而在J镇中心小学,有学生1600人,只有教师86人。

2.农村教师整体素养有待提高。农村师资队伍中约31万名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教师编制制度和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不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其中G小学仅有的13名教师中,有7人为高级教师,5人有大专学历。

3.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不高,发展空间不大。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待遇由于农村小学,同时镇中心小学的各种教学设备更齐全。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和生活水平偏低,导致部分优秀的教师流向了县城或者待遇优厚的民办学校。

4.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县办高中”的办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经费分别由乡、镇和县支付。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缺口较大,很多农村学校资料没法购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无法参加。学校的教学设备无法更新、校园美化绿化、卫生安全设施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5.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孩子是父母的未来,是家庭的未来,绝大多数的家庭有着重视子女教育共识。在农村家庭,父母同样有这样的意识,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子女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所调查的农村小学中,32.22%的父亲长期在外地打工,同时有15.22%的家长双方长期在外地,仅48.9%的父母均在学生身边。其中一周之内询问子女学习情况,每天都问占38%,经常询问的占20.7%,偶尔询问的占23.9%,几乎不过问的15.22%。

(二)学校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学生流失的“催化剂”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直接反映了教育公平的程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否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由于素质、能力水平的影响和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不能给予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及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该镇G小学这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和上课的提问当中,19.6%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都是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41.3%的学生认为“大部分任课老师公平”,29.4%的学生认为“少部分任课老师公平”,还有9.7%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都不公平”。

三、控流措施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偏低,义务教育阶段后教育资源匮乏,加之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效益滞后性的特点,降低了教育在农民心中的威望,农民对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在自己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可能性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控流的物质保障。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效的资源,在分配教育资源时,要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X县近年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县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监督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规定,从2006年春季开始,国家逐步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规范的县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监督机制,对县、乡(镇)的教育投入行为实施全程监督,为农村教育投入提供机制保障。”

2.农村小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城乡、中心校和一般村小之间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存在较大的差距。县教育部门需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组织分配资源,合理调整规划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全县、全镇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各乡镇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可实行各个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轮流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二)优化农村师资队伍,保障教师权益

教师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影响。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是分不开的,同样学生的大量流失和教师是分不开的。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途径之一。

1.促进城乡教师流动。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教师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师资互动和共享。因此,要解决农村师资量少质低的问题,首先必须破除妨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体制。 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是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2.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激励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教育一线去。由于城乡、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同一乡镇里,农村小学教师福利薪酬低于城镇教师。笔者认为,在保证教师基本工资按时按量发放的同时,乡镇财政还应该设立专款以确保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农村教师的额外补贴能够足额发放。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针对J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不够紧密,社会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重视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如何紧密结合,应当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形成教育合力至关重要。

1、明确家长职责。应使农村家长在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对子女教育认识受到其自身的经历、知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其观念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学校可在开学报名时与学生家长及时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一方面可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可通过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2、加强社区、村委会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村委会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只有建设期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为社区教育功能的积极体现、家庭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以及学校教育功能的眼神提供可能。 社区、村委会可充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由村干部、退休老教师、老党员、学校教师等共同组成一个校村携手的教育网络,承担起那些父母在外工作的学生的校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M]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

上一篇:基于熵权法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模糊综合评判 下一篇: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