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多声部音乐对比

时间:2022-09-18 02:39:10

浅谈中西方多声部音乐对比

摘要:多声部音乐是音乐艺术的高级形式,它的产生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民族的音乐。本文试图从声乐作品来分析中国多声部民歌和西方声乐作品复调手法的区别,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 历史渊源 声乐方面 复调手法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并且有五千年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其中有许多民族至今仍保存并流传着大量的多声部民歌,多声部音乐也是我国音乐百花中的奇葩并且多声部民歌形成了独特的支声复调形式。在西方音乐史中,宗教音乐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西方的中世纪音乐可以说史宗教音乐史,它孕育了西方的多声部音乐。早期复调音乐从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克劳苏拉、经文歌,到巴洛克时期向主调音乐过度。声乐方面来说从圣咏到众赞歌并形成了康塔塔、清唱剧到后来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从声乐作品来分析中国多声部民歌和西方声乐作品复调手法的区别来吸取西方音乐的精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整理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2我国多声部民歌的发展

我国的多声部民歌世世代代在各民族人民中传唱。先秦时期,粤西各少数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秦统一之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度。由于历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实行“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当时少数民族发展十分迟缓,而且不平衡,直到解放前不少边远地区的聚居村寨,仍处于封建化的过程中,保持古老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保存了多声部民歌,如湘、黔的侗家男女的“踏歌堂”,是为祭祀女性祖神而举行的母系宗谱为纽带的群歌集会活动。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除汉族的多声部劳动号子遍布全国和蒙古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的多声部民歌分布在北方之外,其余均分布在西南、中南和东南各省、自治区,其中尤以粤江干流和各支流流域,涉及广西大部、贵州南部、东南部、湖南西南部。在这些地区多声部民歌又多分布在长江的中上游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各民族风情、传统习俗保持较多的聚居区。

3西方多声部音乐的发展

复调音乐在欧洲产生并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它是欧洲民族特定环境与历史的产物。在天主教时期,教堂内的歌唱仅限于单声部人声歌唱,到9世纪“奥尔加农”出现,欧洲才步入复调音乐时期之后的迪斯康特、克劳苏拉、经文歌等复调形式都是在教会调式上构成的。到巴罗克时期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过度形成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需要形成了歌剧巴赫、亨得尔把复调音乐推上高峰,这个时期的复调音乐主调音乐占优势。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复调音乐孕育于歌剧、交响曲、室内乐、钢琴曲等各种音乐体裁,并在复杂的多声部范围内极为成功地发展了它。20世纪后多声部走向个性化的时期。

4声乐方面之间的对比

4.1和声构成方式:我国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以二声部为主要的构成方式,在各地各民族的多声部音乐中和声音程的结构多种多样,其总特点是:以五声式自然音程为主,以四、五度以内的密集式音程为主,其中以大二度和纯四、五度及小三度的运用尤为频繁,更富特色。西方音乐巴洛克时代是多声体制交接时期。一方面是由于调式风格的延续;另一方面是基于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新的三度和声体制的发展,三度和声基础尚存,和声材料除三和弦之外七和弦已经常使用,偶尔还可以见到七和弦到主和弦三和弦的进行为核心的和声序进逻辑已基本形成。

4.2我国多声部民歌的演唱组合方式大多为同声的重唱与合唱,混声的组合形式较少。在相同音色和不同音色之间,由于受人声自然音域的限制,声部的间隔距离不可能太放开,歌手们唱有意识地采取密集式、紧贴式的声部关系来唱。大多数的民间和唱音域有限。西方多声部演唱最早在古希腊时期开始,在宗教格利高里圣咏开始以男生合唱为主,无伴奏,无变化音,无装饰音。后发展的有弥撒曲、经文歌、牧歌等就开始有四声部、五声部等合唱

4.3多声部民歌发展构成方式主要分为接应式、支声式、主调型、复调型与综合型五大内,其中以支声复调发展最为广泛。支声型复调,是指各声部以同一旋律的变体在同以时间内作纵向结合发展的以种多声结构形式。依据不同的“支声”方法,它又可以分为分声部式与装饰性两种:各声部以基本相同的节奏进行纵向支声,形成式“合”(同度音程)时“分”(其他和声音程)关系的,称分声部式支声;各声部运用旋律音的邻音进行加花装饰,形成节奏上疏密对比关系的,称装饰性支声支声复调的运用:在我国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中,各地、各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型复调主要是分声部式的,而在戏曲、曲艺合器乐曲中则是装饰性的。无论是分声部式的还是装饰性的支声型复调形式,由于它们都是以同一旋律的变唱或变奏原则构成的,因而其音的“分叉”的幅度不可能太大,多数必然在四五度音程之内。这类多声部民歌主要是由一个主要曲调和这个曲调的一些“分支曲调”组成。分支曲调与主要曲调若即若离、时分时合,对主要曲调起衬腔作用。在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戏曲、曲艺和器乐曲采用的支声形式,大多是将主要曲调中相邻音进行加花装饰后,形成节奏中疏密对比的变奏形式。而在多声部民歌中,则更多是各声部以大体相同的节奏进行纵向的支声,形成“分合”关系。这种形式在多声部民歌中运用范围最广,是我国多声部民歌中最基本的形式。西方音乐的发展构成是最早由复调型,声乐方面一个圣咏多个旋律声部,但没有行成谐调的关系。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过度。声乐方面由早期格利高里圣咏和教仪剧到巴洛克时期的清唱剧,17世纪后创造除了具有高表现力的艺术-歌剧。由于戏剧是凭借角色的感情抒发来推动情节展开,主旋律与和声伴奏结合成既相互对立而又协调统一的关系。

总结

我国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始发于合唱,然而在我国,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却一向被认为是“进口”的。其实我国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复调的发展也是很丰富,优秀的。但缺乏正规的体系,指引多声部音乐的发展。我们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有意的研究与探索。

上一篇:论在油画作品中如何体现蒙古族的精神性与思想... 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业扩报装“三指定”行为的廉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