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王子”的苦乐人生路

时间:2022-09-18 12:03:26

“葡萄王子”的苦乐人生路

山那边有棵千年银杏,山这边的你确信吗?翻过山岭吧,答案就在眼前!对于云南云阳巴阳镇的熊学明来说,创业中的艰难就是那座山,成功就是那棵千年银杏。虽历经三次艰难抉择,熊学明最终还是翻过了那座山,拥抱了那棵千年银杏。

辛苦劳作累坏腰,出手就赚不动摇

熊学明是巴阳镇望丰村五组人,15岁时前往广州打工,先后当过建筑工、理发师,开过小饭馆。2008年上半年,32岁的他回到家乡,租地种葡萄。“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能给别人打一辈子工。”熊学明说。

熊学明所租的是荒坡地,面积有50余亩。由于久没耕种,杂草丛生。为了开荒,他拿起镰刀和锄头,早出晚归开始了忙碌。忙不过来时,他就请来村民,挖的挖,抬的抬,干得热火朝天。

熊学明建的是标准化葡萄园,需要用石头砌大量地坎,正值壮年的他,天天和村民一起抬石头。起初还没事,可后来有一天,熊学明正和村民抬石头,突然觉得腰部疼痛难忍,一下子摔倒在地。

原来,熊学明的腰部有旧伤。那是1989年,熊学明家中建房,“八个人抬的石头四个人抬”,造成了腰部受伤。伤病复发后,熊学明到医院进行了检查,诊断结论是骨结核。

对于这个结果,熊学明虽不能接受,但也不得不停下来,休养身体。后来,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一级一级的梯田建好了,还种上了优质葡萄苗。

就在熊学明为伤病困扰的时候,一个开县人找到了他,愿意出资收.购葡萄园。“出价是17万元,我花掉的成本是9万元,转手就赚8万元。”熊学明说。

卖了的话,半年不到就赚8万元,但“葡萄梦”就此终结;不卖吧,旧伤新病的身体能承受吗?葡萄园究竟会有多大收益?

经过一番思索,熊学明作出了第一次抉择:不卖。“既然选择了,就不轻易放弃。”熊学明说,困难就像一座山,虽然现在不能看到山那边是个什么样子,但相信风景很好。

母亲疼儿求放手,再苦再难不回头

建园难,管护更难。熊学明的妻子在昆明工作,父母都已年迈,熊学明不想拖累他们,便一个人支撑着这个葡萄园。锄草、施肥、搭架子,吃住在园子里。

最伤脑筋的就是施肥了,按照技术要求,葡萄必须施农家肥,可葡萄园离家有2公里的距离,本就有腰伤的他,要从家里挑肥实在太难了。

没法子,他就在园中建了个猪圈,喂了30头猪。一下子多了30个嘴巴天天张着要东西吃,把熊学明忙得不可开交,有时他自己连饭都顾不上吃。

为了降低成本,熊学明又打算在葡萄园中种红苕。看着儿子很劳累,父母也来帮忙。一天,三人在园子里翻地,从早上干到了下午一点多地也没翻完。父亲本来就很少干农活,起初也反对熊学明回家种葡萄。又饿又累的他,越想越来气,便把锄头一扔,丢下一句,“不给你搞了”,便再也没有进过葡萄园。

母亲看着这一切,什么也没说,低着头和儿子默默地翻地。

红苕藤长出来后,不管刮风下雨,熊学明每天都要割了喂猪。那是大雨如注的一天,当熊学明背着红苕藤往猪圈走时,突然腰病发作,他赶紧坐在地坎上休息,但剧烈的疼痛让他难以忍受,汗水、泪水、雨水汇在一起,直往下流。

这一场景恰好被赶来的母亲看到。看着这一切,母亲鼻子一酸,伤心地说:“儿啦,你为啥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来遭这般罪?’’

对于母亲来说,儿子是在遭罪。种葡萄前,儿子在昆明官渡开有一家饭馆,儿媳是官渡区政府食堂的正式职工。回来前,儿子白白胖胖,一表人才,可如今,一脸胡须,皮肤黝黑,还病痛缠身。

随后,母亲便劝他放弃:亏了就亏了,咱从头再来。亲戚也接二连三地赶来:“明娃子,身体要紧,说不定哪天就站不起来了,这样累死累活图个啥呀!”

第二次抉择摆在了熊学明面前。“每次想到亲戚们说的话,想到自己的腰病,我就鼻子发酸,想哭。”熊学明说,但看到建好的葡萄同,实在是割舍不下。

就在难以抉择的时候,熊学明想起了小时候爷爷给他讲的《山那边银杏树的故事》。“我已经到了山脚下,为什么不一直往上爬?”熊学明说。

家徒四壁困难重。不越山岭不罢休

熊学明返乡时,家中积蓄有26万元,原打算买套房子。但他认为,房子买了,又要出去打工,还不如拿来创业。

从租地、建园到买苗、管护,都需要投人大笔资金。到2010年上半年,26万元用得精光。“那时,就连买肥料、打农药的钱都没有了。”熊学明说。

或许是老天眷顾,熊学明的腰病奇迹般好了,可经济上的困难再一次把熊学明逼到了十字路口。这时,妻子成了他的坚强后盾。

熊学明的妻子蒋学芬,是个云南姑娘,家人都是公务员。1999年,20岁的她不顾父母和自己断绝关系的强烈反对,毅然和熊学明走到了一起。“我爱学明,他就是我心中的白马王子。”蒋学芬说,学明种葡萄,我支持,我希望他成为一个成功的“葡萄王子”。

蒋学芬的决定让家人吃惊,她要辞掉昆明的工作,到云阳的农村生活。那天,蒋学芬给熊学明打来电话说:“学明,你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说什么也不能放弃,有什么困难,我回来和你一起承担。”

熊学明知道妻子是真心的,但他也明白。虽然妻子只是区政府机关食堂的职工,但这份工作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不能让妻子为自己如此付出。

是要葡萄园,还是要妻子的工作?这次,熊学明难以作出抉择。妻子理解他的想法,对他说:“你已到了山岭,就让我陪你过去看看吧。”

妻子回来后,为了解决资金上的困难,2010年8月,熊学明将妻子一人留在家中,外出安徽打工。“主要是从事建筑管理,年薪7万元。”熊学明说,今年5月,在积蓄了一定资金后,他便回到家中,和妻子专心经营葡萄园。他还组织村民,成立了巴阳镇三望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该镇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示范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7月初,熊学明的葡萄全面上市,深受欢迎。每逢周末,都有不少市民驾车到葡萄园采摘、购买葡萄。熊学明有时也载着葡萄到万州、开县、平安、高阳、江口等地销售。

“葡萄刚上市时每公斤14元,现在每公斤10元,预计今年可产9000公斤,纯收入7万余元。”熊学明一脸喜悦地说,2013年将进入丰产期,到那时可产葡萄2万余公斤,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上一篇:俊巴渔村:曾处深闺出门来 下一篇:京味儿生活:那些小扇轻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