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2-09-17 11:15:57

护理干预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慢性肺心病治疗,包括常规的基础治疗(抗炎、镇咳、解痉、平喘等)。护理干预组除了接受常规的基础治疗外,医院还会对其加强基础护理(如舒适的病房环境等);重视起疾病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脑电图,仔细检测各项生命指标);适宜的心理干预(通过细心讲解,家人陪伴,鼓励达到解除患者焦虑,紧张,悲观等复兴消极情绪的目的);睡眠行为干预(松弛疗法,音乐疗法,适宜安眠药物);饮食护理等。治疗持续两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干预组的总评分为4.41±2.33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2±2.94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很好的支持了这一观点。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肺心病;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11-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从而导致右心室继发性肥大,最后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疾病,它是呼吸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特点为病程很长,反复发作,且并发症极多,容易引起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而且慢性肺心病患者常有咳嗽、胸闷、心悸、气急以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1]。临床上常适当的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精神和体力状况,有利于治疗[2]。

本文针对护理干预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50例患者,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1.2 诊断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3],且有睡眠障碍者。

1.3 排除标准: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原发性心肌病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以及主观上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

1.4 研究方案: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慢性肺心病治疗,包括常规的基础治疗(抗炎、镇咳、解痉、平喘等)。护理干预组除了接受常规的基础治疗外,医院还会对其加强基础护理(如舒适的病房环境等);重视起疾病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脑电图,仔细检测各项生命指标);适宜的心理干预(通过细心讲解,家人陪伴,鼓励达到解除患者焦虑,紧张,悲观等复兴消极情绪的目的);睡眠行为干预(松弛疗法,音乐疗法,适宜安眠药物);饮食护理等。治疗持续两周,观察治疗效果。

1.5 疗效评定:根据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进行睡眠质量的评估,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项目,分别进行评分。总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低。

1.6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护理干预组的总评分为4.41±2.33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2±2.94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N总分 护理干预组504.41±2.33 对照组507.12±2.94 表示与上一组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异化以及肺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肺血管内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进而引起右心肥大,扩张,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继发性疾病。其原发病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为主,多发于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临床表现可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常有呼吸困难等表现[4]。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由于肺心病高发于老龄人群,并且一般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是十分理想,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特别关注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主动和患者沟通、聊天,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于子女不能全程照顾的患者,更要付之关心和照顾,缓解孤独寂寞感,使患者感受到温暖;还要对患者介绍肺心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因疾病所产生的恐惧感和悲观情绪,力求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对于经济有困难的老年人患者,更要像亲人一样照顾,并且及时向医生反馈相关信息,尽量使用价格便宜疗效好的药物,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安心的接受治疗。

由于该病多发于老人,且病程长,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甚至悲观以及孤独等负性消极心理。这些消极的心理加上呼吸困难,胸闷等临床症状会严重减低患者的睡眠质量。而睡眠直接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睡眠质量降低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并发症及疾病恶化的可能性。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纠正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等不良临床症状,同时通过心理干预及生活护理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努力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和预后[5,6,7]。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很好的支持了这一观点。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7-1022

[2] 黄席珍,吴全有,于丽.肺心病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及对策[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1):47-48

[3] 倪居,云琳.内科护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2-24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

[5] 李翎,吴丹.心理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42-543

[6] 姜淑霞,王凤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8):142

[7] 张红彤,孙萍.慢性肺心病128例观察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学杂志,2009,19(10):101-102

上一篇:浅谈护士长素质与护理管理经验技巧 下一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