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17 10:23:07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实际对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2003年6月底,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十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一系列改革,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资金流动性和支付能力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入,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通过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信用社实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房地产市场、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等政策的放宽,使农村信用社面临着新一轮的同业竞争压力。因此,通过对经营风险的管理实现信用社健康有序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经营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经营风险势必增大。针对经营风险,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风险并取得长远发展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达到业务发展与防控风险的最佳平衡点,如何在风险中求效益,在发展中控风险,对于正处于发展壮大、“双改”(县级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股份有限公司)特殊时期的农村信用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虽然农村信用社各县级行社都构建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实际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命制,当前省联社对基层行社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这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外因,不利于农村信用社逐步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县级行社的财权、放贷权、人事权全由省联社控制,真正的股东则难以对其实施真正的约束、监督。

2.风险监控体系不完善。一是农村信用社在经营风险控制过程中还存在空白和漏洞。二是对重要业务、高风险业务缺乏特别控制。三是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当前农村信用社己有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缺乏对现实状况的充分考察,制定的制度过于笼统或存在不足,从而导致该制度难以实施。

3.风险管理意识较淡薄。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还处于定性化管理阶段,并且定量分析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操作人员的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对员工缺乏风险教育,而且对员工的异常行为没有及时了解,在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日常行为以及心理状态缺乏及时的掌握,其他员工的举报机制不健全等,从而造成金融案件发生,对信用社经营造成损失。

4.产品服务竞争力不足。目前,农村信用社基本已经拥有了定活期存款、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传统的储蓄产品,这些产品与普通商业银行的储蓄产品没有差异。由于农村信用社资本总额小,受金融监管条例中贷款单户比例的条件限制,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优质大客户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5.软硬件设备支持乏力。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容易造成行政干预放贷,违规信贷操作而使信贷资产隐性风险显现。银行业监管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全力清查,严格控制放贷规模,逐步压缩贷款余额正是监管机构对隐性信贷资产风险的担忧。

三、优化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监事会的重要作用,在各级信用社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在基层信用社网点设立风险管理岗位,在业务上直接向上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逐级上报到监事会,监事会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风险状况,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管控体系。

2.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经营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融入到全面风险管理的操作中去。为落实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要求,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分步骤和阶段的逐步实施策略,逐步构建全面风险监管的框架,落实农村信用社经营各个环节,落实监督管理岗位责任制,建立以风险管理为绩效考核的风险防控机制。

3.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文化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理念,信用社管理人员应该不断了员工的需求,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倡导全体员工对风险的管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员工风险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银行风险意识,对于新员工更应加强教育,在岗位培训中注意加强对操作规范和风险易发点的培训,及时树立风险意识,从而使各个员工都能够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整个银行中,形成防范金融案件的重要的屏障。

4.增强产品服务竞争力。第一,真正落实“审贷分离、逐级审批”制度。将贷款的营销权和审批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营销部门和审批部门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程序等,利用营销与审批相分离。第二,盘活不良贷款,降低信贷风险。要按照降旧控新这一指导原则,加大风险监控力度,各级行社的不良贷款管理部门要加强和金融法庭的配合,采取集中清收、属地清收、委托清收、有偿清收等多种清收形式降低不良资产带来的冲击。

5.提升软硬件支持力度。建立统一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高效的风险管理决策系统,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科学化。依托全省网络积极组建的有利条件,制定并完善各类业务系统需求方案,全力推进信贷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事后监督系统、稽核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银行系统、报表统计系统等的对接和开发,逐步实现集核心系统和管理系统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怀平.中国农村信用社的七次体制改革[J].银行家,2012,08.

[2]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2011-2012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R].中国金融出版社.

[3]管公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探讨-以黑龙江省黑河市为例[J].银行家,2012,05.

[4]杨兆廷,连漪.农村小额贷款问题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6,02.

[5]张功平.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需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01.

上一篇:刍议文化产业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 下一篇:影子银行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