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中的合作学习

时间:2022-09-17 09:32:20

谈数学课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和谐融洽的小组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合作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给师生双方带来愉快的经历,而且能让学习者学得更有效、更积极、更充满信心。

一、.合作学习的特征

1.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3.突出了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的观点不仅指向掌握知识,而且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条件

1.必须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得力的组长。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要选一些学习成绩好,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同学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

2.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基本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3.必须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合作意识。小学生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才能学好数学,所以要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就必须将数学中的概念、规律、法则等化成可以观察的事物、模型的形象或可以动手操作的程序,有了这些直观的具体材料为依托,就可以为学生构建起合作学习的舞台。

4.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机制,激励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的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能,可采用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

三、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背景下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1.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请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四种不同的动作,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2)设疑激趣,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例如学习“平行线”时,首先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把儿童带进这样的故事画面:一条前宽后窄的道路上飞驰着汽车,一会儿路就堵塞了。这是提问:路为什么会堵,如果你是设计师如何设计道路?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

2.在学习重点、难点上组织小组讨论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小组探究合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动手分分,用分数表示,看哪组得到的分数多;再让各小组汇报交流、力求创新,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突破“一个整体”,感受到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自己举例加深对“1”的理解。

3.解答“开放型”问题时组织合作学习

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时,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

上一篇:青少年学生体育训练准备活动的组织技巧 下一篇:关于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