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表演形体中的情绪作用

时间:2022-09-17 07:53:29

浅谈表演形体中的情绪作用

表演形体,通过将舞蹈的训练方法融入到表演专业形体的训练中,目的是塑造学生优美体形,提高审美能力,解决学生的乐感、协调性、表现力。但是,表演形体教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应该以肢体语言表现为训练重点,从舞蹈专业的训练方法中提炼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从而使形体的训练服务于表演。如何能够将肢体语言与内心情绪统一,成为了表演形体中的训练关键。我们在设计表演形体练习的时候,应该首先将情绪的训练作为首要任务,因为它在肢体语言呈现中起着根本作用。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对多种感受、思想和行为而产生的综合性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也是一种主观的认知经验。我们在幼儿时期,因为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区分出快乐、悲伤、生气、爱等等笼统的大情绪,这些都是最普遍、最通俗的情绪。但是,随着我们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我们的情感逐渐细腻,我们会发现一些微妙的情绪,并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细腻的差异。比如,我们能够将快乐分为:满足、骄傲、喜悦、欣慰等等,将悲伤分为:生气、伤心、失落、惋惜等等。无论那种情绪在内心中涌动,都会引发人们无意识的行为动机的变化。即使在生活中我们刻意去掩藏情绪,但是情感的波动导致的无意识动作,也都会让人们的肢体异于平常。“詹姆士一兰格理论”中,威廉·詹姆士和丹麦心理学家卡尔·兰格指出,情绪体验主要是身体变化造成的。这一理论主张:“当身体产生(生理)变化时,我们感受到这些变化,这就是情绪。”而我们表演的学生,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能够将情绪准确的表现在肢体语言中,让肢体产生变化。用更加细腻的动作准确的定位情绪,并对情绪做出适度的控制。

以其中一个情绪练习为例,老师规定几个生活中的动作。如“托腮叹气躺下左右翻身坐起沉思”我们透过这几个规定动作,让学生来设计情节,然后将动作做发展连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来完成。当学生的动作能够准确的展示出情绪时,老师将一男一女安排在两个空间,在音乐的伴奏下,让两个学生同时完成这几个动作。我们会发现,虽然仅仅是几个生活化的动作,但是通过情绪的融入,以及音乐的烘托,这种现代舞表现形式的肢体语言短句就产生了。在两个表演者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两个刚吵过架的恋人,心事重重的在各自的家里,茶不思饭不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沉闷忧郁的气氛围绕在两个不同空间中。虽然在不同的空间里,但是同样的动作发展和情绪遥相呼应,观众很快就能进入到故事中。

这样的启发训练,可以由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让表演的学生剖析人物的内心,让观看的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在这个训练中,情绪是一切动作的创作根源,只有由内及外的情绪传递,才能使肢体动作生动、而又自然。换言之,如果想要学生在戏剧表演中的肢体动作符合情节设计,归根结底就是要情绪先行。由内心牵动肢体变化,肢体动作为情绪表现而服务,使用肢体动作强化情绪的表现,让肢体动作与内心世界内外得到空前的统一。每个动作的发展和连接,都要有符号性的设计,而不是无意的一带而过。正如在剧本词的抑扬顿挫,歌声的轻重委婉,在肢体语言中,也需要此类的设计,让肢体的运动同样融入内心的情感。透过简单的几个动作,让学生寻找内心深处的情感元素,将情绪用肢体传达,这样经过设计加工处理后的肢体动作,才能在舞台上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从而被演员感动。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肢体语言中如果没有发挥情绪的主导作用,那么学生在表现的时候,就会出现行动不自然,行为拘谨,人物思想主题表达不准确,甚至会让人物显得呆板生硬。

这个练习中规定动作的情绪能够被学生准确把握并表现出来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延续这情绪的发展,继续往下设计肢体动作,不断启发学生在表演形体中用肢体语言去体会情绪。我们会发现,在情绪的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意识带动身体,从而设计出丰富的肢体语汇,不会出现“手足无策”的状况。并且随着练习中对肢体的审美提高,学生能学会如何去筛选肢体动作,如何去判断这个行动是否符合人物情绪的发展。在构建人物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也能在情绪碰撞中激发人物行动。如,两人的分开与相依,奔跑中寻找……这样的空间结构上的变化,也让情绪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由此可见,我们在表演形体训练中,要让学生懂得捕捉情绪,让情绪成为肢体语言的创作灵感。让学生从以往的单一模仿,变成以自己内心为强大创作源泉。从而在表演中的肢体语汇,小到人物的回头、手指的颤动,大到情绪的宣泄、跳跃奔跑,甚至舞蹈。这些都是演员在展示自己的内心情绪,让人物更加真实生动。

上一篇:魏晋风骨舞蹈发展的社会夯基 下一篇:建构一个女性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