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对策

时间:2022-09-17 04:55:14

论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对策

摘要:《会计基础》作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会计基础》教学中,还存在着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材选用不科学、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础会计》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29-02

《会计基础》是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特点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核算也较复杂,入门比较困难,尤其对高职学生来说就更困难。

在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Wood 和James(1995)所描述所的,由于仍然没有理论可以澄清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关系依然不清楚的现状,就会计基础而言,是企业财务的真实性的第一要义,学好、弄懂、搞清楚是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一。在《会计基础》教的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财会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方面必须符合社会需求。《会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且对财会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基础》教学方面仍然是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不能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与工作实践脱节。而且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学校在机房、会计软件等方面跟不上,甚至老师自己对会计实务、会计软件的运用都不熟悉,所以就没办法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训练。

在《会计基础》学的方面,近年来,随着普高扩招,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厌学情绪或倾向,学习自觉性、自信心差,尤其是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学习热情。在上《会计基础》时,有的学生在开始时还有新鲜感,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作业也能按要求完成;但到业务核算时,他们就有了畏难情绪,一部分学生上课由于理解困难,干脆就不认真听,甚至连作业也不好好做,照抄别人的。在实践训练时,虽然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不少学生并不是出于求知的需要,而是出于一时好奇或觉得好玩,热情一过,又没有积极性了。

1.课时安排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基础》课程学时安排上基本是64课时,满足了教学要求,但基本都是理论课时,实践课时较少,这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不吻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他们的理论学习也许不一定很系统,但他们的动手能力一定要强,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按照高职院校的经验,课时安排基本是理论40,实践24,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会计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的学校,由于师资和实训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在理论学习中融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连凭证编制和账簿登记都不能很好的把握。

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长期以来,《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沿袭着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不能给学生感性认识,与会计实务的差距越来越大。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仍采用封闭式的训练方式,即在教室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造成模拟实训业务与会计实务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1]。

3.教材选用不科学。教材是教师上课最根本的依据,目前,市场上关于基础会计的教材琳琅满目,但很多高职院校在教材选择上不尽科学。首先是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会计学科内容发展的步伐。近几年,尤其是2007年会计有了较大的变化,有些会计科目甚至做账方法都与以往不同,但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还是2007年以前的,使最新的会计科研与实践成果,无法纳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2]。其次,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有些学校选用的教材虽然内容很新,但理论性太强,将本科层面的教材给大专生使用,忽略了高职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以及要求上的差异性。最后,有些老师将自己或同学、熟人编写的教材作为学生课本,而不考虑是否适合大专学生学习。

4.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由于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师资队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大部分会计教师少有甚至没有接触过会计实际工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曾经接触过一些教《会计基础》的老师,连凭证装订都不会,如何教学生呢?而且,他们与社会接触不多,不能及时了解会计学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无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高职院校中既懂会计基础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短缺[2],很多学校《会计基础》课程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的训练。

1.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在会计一线工作,从事最基础的会计工作,如出纳、记账等。为了保证他们能完成这些工作并能学好后续相关课程,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会计基础》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可以向实践环节倾斜,理论课可以适当压缩,主要教会学生会计科目、账户、会计恒等式和基本业务流程做账方法等就可以了,不一定要介绍很系统的理论;会计实践课要有所增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与企业需要无缝链接,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可以达到2∶1甚至1.5∶1。

2.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了提高《会计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每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能仅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要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在讲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时,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在讲理论和业务题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开发票和填制记账凭证,为以后电算化教学打下基础。

3.选择合适的教材。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对理论要求不高,所以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理论通俗易懂,案例多,偏重实用而不是理论研究。目前,市场上符合高职学生的《会计基础》教材并不多,而且内容往往跟不上会计行业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会计实务》,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并注意会计学科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绝对不能随便制定一本教材给学生,而且定教材时,教务部门一定要尊重任课教师和教研室的意见,因为他们最有发言权。

4.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落实在教师身上,所以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自己要有主动提高专业素质的动机和要求,不能整天抓住课本不放,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会计知识,如会计准则、会计计量等的变化,并将这些新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如把教师送出去,接受各种类型的进修培训教育;也可以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务操作,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当然,也可聘请会计方面的专业人士来校开办讲座,担任实训教师等[4]。

总之,《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只有充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学生才能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

上一篇:从多媒体教学谈教学基本功 下一篇:“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