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17 04:48:52

基于AHP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是一个资源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组织,高校对战略性资源的占有状况通常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强弱。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为依据,可根据高校对战略性资源的掌握情况构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10-08

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如何培育与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与研究则远远不够。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了解现状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了了解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就必须构建一个能准确评价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资源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入手,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一个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资源基础理论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前沿理论之一,该理论起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能力,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各不相同。[1]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有些资源具有弹性的外部供给,而有些资源的供应则是非弹性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或在短期和中期,我们并不清楚它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因果关系模糊的特点,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具有模仿阻隔效应;有些资源则无法通过市场买卖获得。[2]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能力通常具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具备这四个特征的资源称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这就意味着那些拥有这些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值的利润,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也就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或竞争优势的保持过程其实就是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整合、运用和优化的过程。

大学作为以知识资源为操作材料的组织,是一个资源高度密集型与依赖型组织,其本质是对知识资源的加工、创造与运用,因此,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竞争力问题研究。大学的资源具有不同的分类。按资源的内容,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经费、场地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学术平台、地理位置等;人力资源包括成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判断和远见;组织资源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系统、政策制度、文化以及形象声誉。按照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隐性资源包括学校声誉、能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按照资源的重要性,可分为战略性资源、基础性资源和环境资源。按照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的“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四个特征,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以知名教授学者为核心的优质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硕博士学位点等高品质学术平台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富有活力的制度资源和极具凝聚力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声誉与品牌形象等隐性资源。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大学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情况通常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战略性资源的稀缺性使那些率先占有这些资源的大学通常具有先发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使大学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是高校竞争力构建的根基。[3]因此,根据地方高校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状况可以评价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内容

地方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状况决定着地方高校的价值,因此,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表现为人才培养竞争力、知识创新竞争力、服务社会竞争力三个方面。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它决定着地方高校资源整合、配置与利用效率,因此,组织与管理能力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社会影响力反映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评价,是地方高校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源,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其二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基于AHP法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由于不同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同,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设计,本文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该方法在处理涉及经济、社会、人文等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系统的决策分析之中。

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4]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AHP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应用面广泛,适用于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定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决策问题研究。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且能够划分层次结构,因此,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二)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

根据表1构建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yaahp6.0层次分析软件建立递阶结构,并生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向高校管理者、高等教育研究者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专家对各指标权重的看法。

(三)建构判断矩阵

运用AHP法,首先要求对每一层因素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并用合适的标度数字表示出来,建立判断矩阵。为保证权重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具体来说,相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这个总目标(A),选择准则层(B)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B),选择准则层(C)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C),选择指标层(D)两两比较,构建出指标层对于准则层、准则层对于总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

(四)矩阵一致性检验

根据专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取群决策专家数据集结方法,对各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对各要素两两对比后的判断矩阵及各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

(五)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运用yaahp6.0软件,采取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汇总计算结果,得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3)。其中单排序权重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要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要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针对准则层的权重;总排序权重是针对最高层目标而言各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情况见表4。

(六)综合分值计算

定量指标采用量化统计,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定性指标采取等级评价,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分别对应5—1分值。由于各评价指标数据存在量纲差别,为了便于计算总分值,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把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乘以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把各指标的分值相加得到某高校核心竞争力总得分。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AHP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五个维度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竞争力,其次是社会服务竞争力,再次是社会影响力,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居于最末。人才培养竞争力维度与后面四个维度的差别较大,这反映出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竞争力,比较符合地方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少部分是教学研究型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地方高校应以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为重点,在学校功能地位方面,首先定位于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对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也不可忽视。

在人才培养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重视优质教学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重视高品质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争取获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在社会服务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在扩大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要重点提高专利转化率;在知识创新竞争力方面,要重视优质科研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搭建优质学术平台,努力取得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地方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树立外部公关意识,采取措施提高地方高校在区域的知名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校良好的美誉度,以赢得更广泛的外部环境支持;在组织与管理竞争力方面,要重视学校内部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发展目标的匹配程度,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完备性,提升管理人员的专职化程度,重视校园文化、教风与学风建设,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2).

[2]Barne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g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

[3]任初明.战略性资源:大学竞争力构建的根基[J].现代教育管理,2012(8).

[4]萨蒂.层次分析法——在资源分配、管理和冲突分析中的应用[M].许树柏,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上一篇:鲁迅与被查禁的红色刊物《莽原》 下一篇:还给学生“艺术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