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时间:2022-09-17 03:53:56

浅谈如何在数学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摘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加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数学学习 新课程 多元智能

什么样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呢?我们觉得,数学学习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的。在数学学习中,不是仅仅孤立、机械地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而是要兼顾其他智能的发展,即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发现传统的智力观点比较偏狭,传统的智力测验方法仅考察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则是不足的,特别对于学校,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检验学校教育的效果,或者预言他们的未来是片面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实践中那些被认为智商高的学生,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很好,但他们步入社会后,并没有取得高的成就,另一方面,那些智商平平的学生,在某些领域如音乐、舞蹈、人际关系或其他方面却做得很好。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既要包含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包含那些为获得新知识奠定基础的发现或创造问题的潜力。加德纳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已可以确证的智力有以下七种。(1)语言智能。主要在与语言的运用有关的听、说、读、写中表现出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就是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3)空间智能。就是准确地感知外部空间世界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就是运用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5)音乐智能。就是在唱歌和欣赏音乐时体现出的能力。(6)人际关系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7)自我认识智能。就是对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内心世界进行认识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一)重新审视数学学科的价值

在对数学学习的学科价值认识上,过去偏重于发展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智能,忽视其他多种智能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将其重新确定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突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到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智能发展因素,将主要智能发展目标和兼顾智能发展目标细化分解到数学教学环节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提供适宜的情景、适合的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体验,有多方面的成长。

(二)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挖掘和补偿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个体性。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个体弱势智能的挖掘和补偿,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智能发展状况,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他们的主导智能、优势智能、弱势智能,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比如,同样是对数学规律的认识,有的学生善于从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中获得,有的同学喜欢从逻辑推理中得出。再如,对探究性问题的解决,有的同学善于和同学共同合作,相互探讨,而有的同学则不善于与同学交流,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这些现象反映了学生综合运用智能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强求一律,但对于个别学生明显的智能发展不平衡也不能视而不见,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做好智能水平的“提优补差”工作,使学生能够有机会通过活动从整体上提高智能发展水平。

(三)建立数学多元评价体系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目标多元”指不能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数理逻辑能力的测试上,而要把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智能领域也纳入数学教学的评价视野之内,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效果。“方式多样”要求评价不能仅限于一张试卷、一个结果,提倡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尤其是自我评价,它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智能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除了用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外,还针对学生的智能表现的特点,设计了师生单独口试、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撰写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小报、生活数学调查等活动,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评价结论。这也促使教师重视学生多种素质的培养。

(四)整合数学课程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能够提供给学生开展活动的素材比较少,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把学生身边的与数学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体搬进课堂,把数学学习与其他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现行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努力提供适合学生多元智能训练、开发的课程资源。我们还把在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适合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课程资源,以校本教材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3

3.张保国.新课程数学教学理念[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韩桥中学

上一篇: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下一篇:新课程,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