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制度离制度化还有多远

时间:2022-09-17 03:45:00

新闻发言人制度离制度化还有多远

摘 要:我国的新闻发言人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化的进程,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党和政府也出台了相关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原则措施,但原则不等于法律。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实也还没有真正走上制度化的道路。本文拟从社会学关于制度以及制度化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制度化现状。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制度化;知情权

中图分类号:G2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56-02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及时地召开了新闻会。然而,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却因“不管你信不信,我信了”、“这是生命的奇迹”等不适当言论最终被停职。对于他的离开,很多人拍手称快。然而客观审视这场新闻会,发言人的表现确实不佳,和公众的期望值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他的离任却反映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遭遇的一个瓶颈,也再次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提上了日程。如果没有相关制度法律的保障、没有宽松的环境新闻发言人就成了一个高危行业。新闻发言人在会上能说什么,该说什么都要依照领导的意图,那么新闻发言人就很容易因为某句话说错了,领导不高兴了或者公众不喜欢听就遭遇离职。因此,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真正的制度化,但当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离制度化还有多远?

一、制度化理论

按照社会学的有关社会制度的理论知识,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社会的一种具体的制度,它也是一种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有效方式和规范体系。一个制度之所以成为规范体系,最基本的便是制度化过程的实现。

制度化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同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1]。可以说制度化也就是人类的社会形式普遍被制约及社会规范逐渐内在化的过程,也是群体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社会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备;其二社会规范内在化的程度。因而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也就是围绕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整个体系建立与完备过程,以及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工作方式逐渐走向规范并被认可的过程。

关于制度化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二是规范的制定;三是相关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就新闻发言人制度而言也就包括新闻发言人制度遵循的被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与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保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以下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当前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程度作一个具体的分析。

二、新闻发言人共同价值观

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新闻发言人在工作中要遵守怎样的价值本位?这实际上就涉及到新闻发言人制度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只有有了共同的关于新闻发言人价值观的确立和统一,新闻发言人在实际工作中才会建立自身职业和所代表组织的认同感,并在工作中将人格融合于组织之中。具体而言,新闻发言人在工作中要明晰作为一个职业,新闻发言人理应遵守的职业诉求以及秉承的价值是什么,这就如教师其遵循的本质价值理念就是教书育人一般。这个价值观的统一非常重要,价值理念的模糊就会使新闻发言人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会使新闻发言人在面对该不该说?要不要说?说到什么程度等情况时选择依照上级或者领导的统一口径来思考问题。

那么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设立其目的是什么呢?新闻发言人无疑是我国政治文明向前推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政府包括党委普遍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了更好地开展政府工作,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各省市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个共同出发点。但是,有些地方将其看成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一个桥梁,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有些地方则强调是为了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工作成就。这两个方面归结起来也反应出当前新闻发言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两个角色的扮演:一是政府部门的代言人,根据政府的授权,充当“喉舌”;二是于社会公众而言,新闻发言人是他们获知国家政务信息的权威来源,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保证[2]。在这两个角色中哪个才是新闻发言人应该秉持的根本价值取向呢?我个人认为喉舌固然重要,但如果秉持加快我国的政治民主发展进程的目标,后者才是新闻发言人应该坚持的角色自觉和价值取向。因此,政府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主导一切的传统政府形象,而应该放低姿态,政务公开,努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真正做到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把自己拥有的绝对数量的信息资源分配给大众,实现与大众的信息资源共享。

三、制定规范

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统一的价值取向之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新闻发言人也日益意识到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意识,对自身工作有了正确的导向定位。但是,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成熟与进步却必须要有法律上的相关规定,以此才能为新闻发言人制度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机制。因此,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主要是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备是新闻发言人有效运作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法规的保障,新闻发言人在实际工作中依然会出现“因言获罪”的情况。

在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上,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有人统计,从1979年到2000年,有60多件法律规定了公开制度,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有17件,有220多件行政法规规定了公开制度,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有67件[3]。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已经实施。这一条例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条例在法律制度上第一次对公民知情权做出明确规定。然而,我国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定依然散见于高阶位的宪法和一大批法律法规之中。在国家层面上,重要的政务新闻规则一般体现在中央政府颁布的行政文件或条例中,而有关气象、疫情、证券等生活服务类或经济领域的信息的则一般由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零散的法规文件中,有关信息公开的规定大多比较简单,缺乏可操作的程序,如公民遭遇信息不公开,新闻发言人法律责任如何追究?公民如何寻求及时的法律保护等等。此外,负有公开责任的机构在执行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信息公开的界限不明,没有法律救济手段,可见正式约束虽然存在,但由于其自身的零散、简单,因此,对于信息公开行为的强制性约束作用很小。

上一篇:爵士钢琴伴奏初探 下一篇:调侃“网事”引领“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