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同一个新闻人物:“另起炉灶”ABC

时间:2022-08-30 07:05:08

采写同一个新闻人物:“另起炉灶”ABC

摘 要:在对同一个新闻人物的多次采写中,因为“比较了解”这个人,往往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常常就懒得花气力深入实际,采访只是“蜻蜓点水”。如斯,写出的新闻必然是:后一篇与前一篇仿佛秃子与和尚——大致一个样。但如果采用“另起炉灶”的做法,继续注重采访环节,尽量多获取新的素材,尽可能地把以前报道中已采用过的事例舍弃,并在标题、结构等方面仔细打磨,新闻报道无疑会让读者“耳目一新”。

关键词:采写;同一个新闻人物;“另起炉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124-02

前不久的一次新闻活动中,我碰到“广播迷”老周,他是位离休干部,整日收音机不离手,更是对江苏扬州广电总台广播节目主任播音员石翔主持的《绿杨城郭》情有独钟。石翔以出色的主持曾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银奖及“全国百优节目主持人”称号,并连续四届获得江苏广电“十大名牌栏目”称号。老周与我聊起,他对所有报道石翔的文章都做了剪辑,还曾对照过我采写她的多篇通讯,发现竟没有雷同之处。于是他称赞道:“石翔主持节目全身心投入。你采写她的新闻也舍得花气力,每篇稿件都是‘另起炉灶’。”

诚如老周所言,对同一个新闻人物的再次及N次采写,我常常都会采用“另起炉灶”的做法。这里就以多次采访石翔为例,谈谈我是怎样采写此类新闻稿件的。

一、首次采写:从一句格言切入,挖掘美丽心灵

石翔是由扬州市妇联推荐,在2000年火热的夏季去上海东方电视台,参加“江浙沪贤内助电视大赛”,并一举夺得大赛头奖的。她载誉而归接受采访时,我提了多个相关的家庭话题让她解答。石翔反应灵敏张口就来,显得洒脱和干练。她说:“我认为,工作上取得任何成就,都不能代替家庭的幸福。在家庭生活中不成功的女人,不能算完整的女人。”“家是遮风挡雨的一把伞,丈夫是伞柄,妻子该是伞骨,夫妻共同撑起一方晴天,就能看见伞下孩子那张灿烂的笑脸。”石翔一气说了好多,其中最令我心中一动的是她自创的一句参赛格言:“家是破浪前行的船,先生是坚实的舵,我愿做不辞辛劳的桨。”也就是受这句格言的启迪,我确定通讯的标题为《不辞辛劳作划桨》。我又到石翔家中采访,获取了一些新的素材。于是,我写了石翔的先生也在广电中心从事电视新闻工作,他俩是同行,作息时间都很不固定,但两人非常注意进行及时沟通,尽量挤出一点时间给家庭。实在挤不出时间就打个电话问个好,为的是让对方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特别是参加“贤内助电视大赛”,石翔征求先生的意见。她的先生拳头一攥语气坚定:“你放心去比赛吧,我做你的‘贤内助’!”仅一句话就让她吃了“定心丸”。而在6月中旬的复赛中,石翔一大早去上海当晚便要返回扬州,因为她要赶排台庆大型晚会《今宵喜临门》的文艺节目。在这期间她的先生既要做她的“旅途向导”,又要做她的“生活顾问”,还要做她的“比赛参谋”,整天忙得团团转还自嘲“正好减肥”。7月中旬石翔去上海参加为时两周的决赛集训,她的先生除一人在家挑起家庭担子外,还练就了一些“家政小绝活”,准备在决赛中“露一手”。7月下旬石翔一家三口被邀请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她和先生都有出色的表现:在规定的两分钟时间里,石翔以各色餐巾为材料,分别做了飞鸟、金鱼、仙鹤、蝴蝶、花朵、风铃等不同造型的6个折花,一展聪明主妇在平凡生活中所寻求的生活情趣;她的先生则调制了粉红色、蓝色两杯鸡尾酒,并分别起名为“红粉佳人”和“海之恋”,其中寓意他们“夫妻恩爱像海洋一样辽阔无边”的话语,赢得了评委和现场欢众的一片喝彩。石翔一家三口相互支持、共同闯关,终于从上万个参赛家庭中脱颖而出了。

通讯初稿完成后,我觉得结尾部分尚不理想,就又向石翔发问:“你先生也认可你的这句参赛格言吗?”她听后发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不,我先生认为我是坚实的舵,而他甘愿做不辞辛劳的桨呢!”再次受到启迪,我马上修改了结束语:“争着做‘不辞辛劳的桨’,推动着家这只船‘破浪前行’——这大概就是一些幸福家庭之所以幸福的真谛所在吧。”《不辞辛劳作划桨》见诸《扬州广播电视报》后,又被《上海家庭报》摘登,还获得了全国城市广电报优稿评选通讯类二等奖。

二、再次采写:从一个群体观察,展示和谐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后,石翔主持的《绿杨城郭玉人箫》荣获了中国广播文艺节目“专家奖”一等奖,这使我感到诧异。平时收集了她的许多资料,我知道她擅长主持文史类节目,她荣获的全国、省级奖项也都是文史类节目。带着疑惑深入采访,还真发现有“不寻常”之处。原来,这档节目最初确实属“文史类”,石翔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开去,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让人们从中了解了许多有关箫的知识,节目在扬州电台月度好稿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当时电台的文艺部主任很有慧眼,建议石翔把“文史版”改成“音乐版”,并指出:“用吹箫声贯穿节目的始终,这样既可以挖掘传统的维扬文化宝藏,又能丰富电台音乐节目的内容,还能展现当代人对民乐箫的钟爱和追求呢。”

后来,有多人参与了“音乐版”《绿杨城郭玉人箫》的创作。大家分析了箫这种乐器所包含的音乐特性有“箫韵”、“箫情”、“箫性”和“箫品”,分别用《春江花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凤凰台上忆吹箫》、《梅花三弄》等脍炙人口的扬州吹箫名曲来演绎这些特性,力图让听众透过优美的箫声旋律,仿佛置身于微波轻荡、橹声如歌的春江月色中,宛如跨进了“青山绕绿水,明月当头照”的二十四桥,去体验那“洞箫清吹最关情”,去感受那“天地山水人,浑然成一体”。

《绿杨城郭玉人箫》的主创人员不畏盛夏赤日炎炎,还先后采访了戈弘、王汉华等扬州本土的著名音乐家,采访了有“维扬第一笛”美称的丛星源和著名广陵琴派传人梅曰强,甚至连画箫成名远在北京的扬州籍画家李鼎成也不放过,请他们谈箫、品箫,获取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在去丛星源先生家中采访时恰逢38度的高温,在这种状况下,节目主持人提出将丛先生小小的客厅闭上窗户、停开电扇,以防室外蝉声和室内电器声干扰,确保谈话录音的清晰。采访结束时,大家都像刚从水里爬出来一般。而在做画家李鼎成的录音专访中,因北京距扬州较远,电话里杂音多,前后联系多天,才找到被采访者,又分别录了三次音,最后终于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后来节目里所用李先生的讲话还不足一分钟,但主持人却为此辛劳了数天……

上一篇:中国古建筑中大门门扉的装饰特点及装饰内涵 下一篇:《雨》与《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