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品社课》教学,提高“养成教育”水准

时间:2022-09-17 03:35:01

深化《品社课》教学,提高“养成教育”水准

小学教育是养成教育,其中包括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方面的养成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在于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教育,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教育这些高深抽象的哲学名词对于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必须将它们具体化为可感可见可知的具体实例和实践行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感化与启发,在分辨事理中逐渐形成是非观念,提高道德自信与自觉,进而养成健康心理,塑造成熟人格。

小学生 德育 心理 养成教育

小学教育是养成教育,这里的所谓“养成”是指“培养成人”的教育,其中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养成、体质体魄方面的养成、道德品质方面的养成、心理素质方面的养成,等等。道德源于社会关系实践及其在这种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理性,道德认知与道德自觉的程度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形成健康心理、塑造成熟人格。小学生思维意识简单,不能一味地给他们灌输那些抽象、高深的道德观念,应该结合课文图例、把具体形象化的教学与日常行为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分辩是非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道德理念,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锻炼并提高他们的道德自觉性。

一、榜样的启发激励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图报的情怀,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图报这些高深抽象的哲学名词对于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必须将它们具体化为可感可见可知的具体实例和实践行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感染与启发,在这里榜样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用“雷锋同志省吃俭用,自己舍不得化钱买一瓶汽水,却把钱省下来偷偷地寄给了自己战友患病的母亲”的故事,让同学们知道雷锋叔叔勤俭节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用张海迪大姐虽然下肢残疾但却身残志坚、坚持自学多门外语、翻译多部外文著作,自学医学为他人义务治病的故事来鼓励学生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勇气。

用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寓言《丑小鸭》来启发教育学生要有包容之心,能够包容和谅解别人的弱点,关心他人,尤其是要关心和帮助班上那种父母亡故或离异的同学。时时要警策学生:现在的“另类”也许正是将来的栋梁之材!希望同学们要与人为善,团结、关心和照顾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帮助并鼓励他们融入班级集体生活与学校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之中,与他们友爱相处、快乐成长。

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意志力和忍耐力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明白“世界上真正有所成就的并不是那种斤斤计较、功于算计的所谓第一等的聪明人,而是那些埋头苦干、甘愿吃亏,坚持不懈的所谓老实人”。

二、用反面案例来教育警示学生

道德观念形成于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活动,是对个体社会行为中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失败教训的吸取,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必须从分辩是非做起,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通过具体的、可感可见可知的现实事例让他们分析评价,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坏的行为;哪些是应该努力去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尽量用一些新近、或在身边发生的具体案例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事理,形成是非观念,提高道德自信与自觉。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比较娇惯、霸道,好胜心、自我表现欲望很强烈,不但没有包容、谦让之心,而且动不动还会与别人赌气结冤。为了克服这种不良心理倾向,在上《品社》课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曾经发生在甘肃省山丹县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中的惨案:有两个男学生为了报复一个女学生,联合了五六个男学生在礼拜天把这个女学生骗到野外将其致死,并挖坑掩埋的事件,并重点讲述了事件发生后被逮捕判刑并给多个家庭造成悲剧的详细经过,以启发教育学生明辨是非、不要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小不看列国。现实影视中由于武打、凶杀片泛滥,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误导,酿成了很多荒唐惨剧。比如,民乐县一中的一伙学生星期天放假不回家,相约到公共娱乐场所去消遣,当中与同学校的另一伙学生发生了矛盾冲突,在群起斗殴之时竟然用刀刺伤他人,因救治不及时而导致死亡的惨剧。借此分析什么是正常的同学情谊,讲解所谓“两肋插刀”“哥们意气”的严重危害性。

在《品社》课上,我给同学们讲了新近发生的因“中日钓鱼鸟事件”所激发的所谓“爱国活动”中出现的肆意砸毁和焚烧进口日产小轿车的犯罪行为。对同学讲:已经购买的日产小轿车属于中国人的财产,砸毁它只会给中国人造成损失,并不能起到警示和惩戒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目的。教育学生具有“爱国热情”是好的,但爱国行动的方式方法要正确,切莫感情冲动,做出违法之事。

三、在纠错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人的是非观念和道德理念是在不断的纠错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人的道德自觉性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不断历练出来的,对于青少年更是如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手把手地教导学生,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气和错误,使他们在不断的改错中领会各种事理,学会并自觉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克服不良习惯,形成良好习惯,培养行为能力,形成道德自觉。

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养成学生善于动手和热爱劳动的习惯。比如,在布置教室宿舍、打扫卫生、打开水打饭、栽花种草、清理厕所等活动中教师要亲自示范引导、教会学生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务,以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在上下课起立、举手提问、回答问题,集合训话,列队跑步、作操,演讲、表演节目,升旗仪式,进行体育项目训练比赛等活动中亲自示范、耐心讲解,逐步养成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和文明礼仪的习惯。在就餐、休息、洗漱、上厕所等活动中逐渐养成学生注重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在上体育课、做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中,启发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逐渐培养并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良好习惯。

《品社课》教师要注意从网上搜集下载一些最新发生在中小学生当中的新闻事件图片和视频片段来启发教育学生,用优秀示例鼓舞学生,用反面示例鞭策学生。同时要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主题班会、全校大会、广播演讲、办刊办报、校长寄语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教育,向学生讲授特定领域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以此扩大学生的视野,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

上一篇:基于Dijkstra算法的物流配送具体分析 下一篇:中职计算机网络“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