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生习作中的情感深化

时间:2022-05-31 11:06:33

试析学生习作中的情感深化

摘 要: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深化对文章的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深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情感 学生 教师 写作

近年来,学生写作过程中要求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的呼声愈来愈高,许多大家也多次要求培养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人文性写作。笔者认为,生活环境是学生陶冶情操,迸发思想火花的丰富宝藏,也是情感深化之源。抒发真情实感无疑会给习作带来一股赏心悦目之感,能起到突出主题、升华思想的作用。

1.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由于情绪具有感染性特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都会互相感染。而教师的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作文课上,教师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导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强烈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难,诱发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

2.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作文课上,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比赛游戏、参观访问,实验游览,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3.蓄情待发,让作文中的情感受留有必要空间余地

大凡记叙文,都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是奠定情感的铺设;事情的经过又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等,这些事情发生的经过叙述也是给感情的迸发创造了一个蓄留环境。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情感的深化便越来越明显,达到非抒不可的地步。

学生在习作时,首先可由开端的环境、背景等要素来衬托渲染,特别是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联的素材选择;再者可通过多种描写方式诸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来描述事情的发展经过,做到放情于外;最后通过结尾意义的升华来做蓄情迸发,以此来达到“豹尾”的艺术功效。

学生作文时也可选择典型的事件与人物活动来凸现主题,让事情与人物活动互相交流,显现出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让读者理出内部的逻辑思路,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

4.运用“迁移”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小语教材所选课文,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些文章不仅内容真实具体,而且有真情实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利用“迁移”的心理规律,使

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5.留情文章,让作文中的情感充分融合,做到文里余情

作文时除了写清事情的经历发展外,还可通过必要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辅助描述,增强文章的情感与势态。特别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有利于增强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容量,还可对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的作有益补充,让人物的精神风貌得以充分的流露体现。

同时,作文还应注意推敲关键的字词语句,特别是动词与形容词的选用,一定要做到精确、生动。如“瞅”和“看”、“瞥”和“瞧”等虽同为动词且都有“看见”之意,但用在不同的环境场合,意义也就不一样,对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也不一样,这对分析探讨人物的内心主流精神内涵也有一定作用。

作文时,学生还应充分把握语言描写,由人物的语言来展示自身的内心世界活动,而此时的情感自然便充当了“言外之意”的作用,也是人物情感自然流露。通过语言对话交流,告诉读者人物内心世界所隐含的真情实感。这也是情感融合的不可缺少部分。

6.倾情于景,让景物在不知不觉中流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作文时,我们还可通过一些景物的描写烘托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在火热的天气下拼命地拉车的一段景物描写,就将一个苦难而又十分坚强的人力车夫跃然纸上。景物往往是人物活动背景或条件,通过此背景的折射也可清晰地显出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

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不妨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进一步地加以描绘。譬如“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写活了景物,也赋予景物以人格力量,还可通过景物来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如《老山界》课文,在第24段“半夜星空”场面描写中作者就是通过比喻将星星比作宝石,将山峰比作巨人。由视觉感受,将不可捉摸的声响写成了“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进一步凸显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寓情于景时,还需要进一步地找出情景相通之处,特别是景物所反映出的人物的内心情思。悲情时,应选用一些严肃低沉的景物;高兴时,应选择一些轻快明朗的景物,还可以通过一些颜色基调、天气的变化等来反映主要人物的内心情调。

7.尾中余情,让文章的主题随情而升,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收尾一般应讲求如“豹尾”,指收缩有力,主题提升到至高,此时若在结尾处再增加一些作者的情思,相信会进一步深化主题,尾中余情,余情袅袅。

结尾处,我们不妨以少量语言来阐述一下自己对整个事件活动的一些见解,对文中人物赋予感情流露,让你在人物的情感世界中寻找属于文中人物的情感归属,做“随情于人,余味不断”。

我们还可以直接以文中人物言语来作感情流露点,通过揭发人物自身的内心世界,来让人物自言其意,更具有深刻的说服力。

上一篇:让大自然的气息流进你的课堂 下一篇:如何在山区中等专业学校英语课堂实施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