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衰竭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人性化护理

时间:2022-09-17 02:04:32

新生儿呼吸衰竭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人性化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机械通气治疗辅助人性化护理方法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42例,使用呼吸机早期辅助呼吸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 根据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及病情调节呼吸机的各种参数, 对室内空气、呼吸机管道、气管插管进行严格的消毒, 各种护理操作前执行无菌操作, 以预防呼吸道感染,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报警给予及时处理。结果:新生儿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成功36 例,治愈率达95.24%。讨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时,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人性化护理;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66-01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1]。新生儿出现呼吸衰竭症状,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在临床治疗中,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随着呼吸机在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CU)的广泛应用, 危重儿病死率已显著下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42例,使用呼吸机早期辅助呼吸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本组患者中早产儿患者27例,足月儿患者15例;新生儿重度窒息12 例, 新生儿肺炎20例,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2 例;Ⅰ 型呼吸衰竭26 例,Ⅱ型呼吸衰竭16 例.出生体重2500g患者4例,2000g患者19例,1500g患者19例。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经口气管插管成功后, 用VIPBIRD 型呼吸机根据不同病情、胎龄、出生体重、自主呼吸情况及血气分析结果, 调整呼吸机参数, 使MAP 维持在5~10 cmH2O, 待病情稳定, 原发病好转、自主呼吸恢复, 逐步撤离呼吸机[2] 。

2护理措施

(1)将患儿放置于预热的辐射恒温抢救台, 协助医生使患儿取仰卧位, 肩部稍垫高, 头后伸, 使下颌、气管、剑突成一直线, 以开放气道。插管后即协助医生随时吸痰, 呼吸气囊供氧, 检查气管导管尖位置, 妥善固定插管,避免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 损伤气道粘膜[3] 。同时注意呼吸道温湿化, 气管插管的温湿化不足, 可引起气管纤毛上皮变性, 肺功能下降, 湿化器的温度调节32℃~34℃, 湿度在70%以上, 以减少呼吸道粘膜的损伤, 并注意观察湿化的效果;(2)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预防堵塞现象发生。实现有效机械通气的关键是对患者实施正确的翻身、拍背以及吸痰,机械通气后2h~4h对患者实施1次拍身,拍背的方式为:用胸背击迫器拍击胸背, 使胸部产生适当的震动, 使粘附于支气管的痰液松动脱落, 有利吸出, 翻身拍背时动作轻柔、细心观察各种管道的位置, 是否合适, 防止过度牵拉致管道脱落。正确吸痰的方式为:两人密切配合,在吸痰前2分钟向气管内滴入0.5ml~2ml的生理盐水,将氧浓度提高10%,有效预防缺氧现象。必要时可采用重复吸痰,第二次吸痰时应同时进行吸氧,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痰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密切观察患者的脸色、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要特别注意对早产儿患者,若实施过长时间吸痰,则严重影响患儿的通气效果,要做到每次吸痰在10秒内能够准确吸出痰液,降低气道损伤、缺氧等的并发症现象;(3)密切监护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情况,注意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皮肤有无发绀情况,观察患儿的尿量、肢端循环情况,观察胸廓起伏是否对称,呼吸是否通畅等,如患儿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查找原因,早到早发现早处理,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机参数、心电监护等,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4)气管插管后由于失去上呼吸道正常防御湿化功能, 下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加之吸痰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呼吸机的管道、湿化器、室内空气的细菌数过高, 从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 为预防感染现象的出现,要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实施各种操作前做到洗手,减少交叉感染的出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实施吸痰操作时带无菌手套,每天1次清洗呼吸机管道、衔接管以及活瓣,每天更换湿化器中的无菌生理盐水,及时清理呼吸机管道的积水,防止细菌生长;(5)对患儿进行拔管前,要在拔管前1小时采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mg,防止喉头出现水肿现象[4],抽空胃内容物,吸净气管内以及咽喉部的分泌物,解开固定住插管的胶布,拔除气管插管,并将气管插管管道处的分泌物实施细菌培养,给予面罩吸氧,密切观察呼吸次数,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及紫绀现象。

3结果

新生儿出现胎粪吸入综合征现象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机械通气时间为48h~145h,平均65.8h;患者出现并发肺部感染现象5例,感染率为11.90%,治愈40例,治愈率为95.24%,好转1例。

参考文献

[1]朱旭亮,赵玲,杨嘉琛,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和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39(10):344-345.

[2]刘秀红.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08(19):185-186.

[3]雷家英,曾秋萍,吴丽芬. 机械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09(32) :98-99.

[4]黄艳萍,雷鹏,张玉,等. 气管内滴药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J].护理杂志,2007,11(06) :862-863.

上一篇:证护理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