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2-09-17 01:32:54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创设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忱,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作些阐述。

一、有效问题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二、有效问题情境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有效问题情境应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

四、有效问题情境应重视数学文化熏陶。

五、有效问题情境应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理念提出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是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通过问题情境这个思维载体,让数学问题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或者是将数学问题迁移引伸到具体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促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即以此为主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有效问题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和生活是多么的密不可分。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有"生活"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产生于现实需要,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际。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设置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例如负数是初中一开始学生就要学习的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与学生生活有关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问题作为引入的素材,如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用四幅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四幅图中所列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用这些素材引入负数的概念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负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负数的数感。再如在《同类项》教学中,我拿出三小袋硬币,问:“哪些同学能帮助老师数数这里一共有多少钱?谁能数得又快又准呢!”学生手一下子都举了起来,都希望能帮上老师的忙。有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数,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数;有学生先把硬币分类,一堆一元的,一堆5角的,一堆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接着我又问,如果是满满一罐,你会怎样数,你会选择哪种数法?然后引入整式中类似的分类――同类项,学生感觉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又轻松活泼。

学生在现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学数学的恐惧感,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二、有效问题情境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堂很多都是典型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的结果教学,为了改变这一僵化的模式,新教材十分注重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作为知识呈现的方式,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精选恰当的学习素材,精心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经历探索与实验、猜测与推理、交流与应用的数学过程中,体验从问题到方法到结论再到应用的精彩过程。

例如在学习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有这样一道题:准备5根小棒,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9cm,任意取出3根小木棒首尾相接搭三角形。在课堂上,我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3cm、4cm、5cm、6cm、9cm的5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3)通过上面的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证明你的猜想。整个操作过程,学生非常积极,表达猜想时更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经历了数学的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的思考,这些过程都不是教师的教学所能代替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成功体验,绝不是教师讲授所能企及的。再如,“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通过折纸的过程体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真正的体味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经历了“面对挑战――提出猜想――感受合理性――作出规定”的数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实质,发展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优化的知识结构。

三、有效问题情境应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对于学习的重要价值。

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真正获得“做数学”的体验,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数学知识并不需要教师重复讲解,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通过创设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情境,学生亲身感悟到解决问题、应对数学挑战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正确思考与实践的经验,这要比课堂上仅仅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结论有意义得多。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相似三角形应用的课堂上,教师提问:“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要求画出示意图,简单说明测量原理。”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在纸上总结出了各自的示意图:

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由相似形的性质有,计算便可得到旗杆AB的高度。

方法2:利用镜子的反射。

直线l表示镜子,AB表示旗杆,CD表示人。

人的眼睛看到镜子中旗杆顶端时有ABH∽CDH。此时我见学生设计有些门道,趁机让学生走出教室,分小组实际操作,学生都兴趣盎然,操作计算都很认真,结果很有收获。

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个动手实践,体验了数学课堂的参与性,在实践中学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数学成功体验,促进了同学交流。

四、有效问题情境应重视数学文化熏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由于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方法体系、语言体系和发展的动力体系等,构成了不同于其他文化的一种独特的体系。数学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家们治学严谨、思考缜密的思维品质,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使命感。

五、有效问题情境应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充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创设情境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颖,组织要灵活,时机要巧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感受到课堂的生命在涌动和成长,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其育人的本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吕世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王立嘉,宁波出版社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分设研究》,潘莉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董林伟,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上一篇: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