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时间:2022-09-17 12:17:54

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摘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受益终生的一件事。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好从小学开始。在学习中,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的和各个学科的特点不一样,学习方法和习惯也不一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观察,学会说,学会合作和操作。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学习习惯 观察

教师的职责分两种:一种是教学生学会知识,另一种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会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授课中,非常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积极动脑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等。目前小学生学习成绩存在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习方法不对是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让学生学会听

小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要让学生会听,喜欢听,首先就要求老师要有目的地背课,精心地讲课,在课堂上进行启发性地提问,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语言精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听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为了要学生保持认真聆听的状态,语言的节奏也是很有重要的,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急促,时而婉转的语言容易把学生带进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时间长了,会有打瞌睡的感觉。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于自己聆听的内容反而印象不深。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会观察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应用题方面,如果观察不仔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就会出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小学养成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小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准确地输人大脑,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忙忙的培养出自己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例如:在教学低年级认识数字时,观察含有小兔和小猫和小花的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整体观察)。可分成几类?各有多少?(部分观察)。这些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回到整体)。

(2)有层次观察。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让学生把以下几道题计算后观察:

①(33+43)*12,33*12+43*12②(15+26)*30,15*30+26*30

左边和右边的得数是不是一样?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各有什么特点?能得出什么结论?经过观察,学生不难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这个数,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学生通过观察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也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年级在教学正反比例时,引导学生观察有数据的表格,观察数据时既要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也要引导他们从右往左看,这时学生对数量的变化才会更清楚,叙述理由才更有说服力。

(3)善于用多种方法对比观察。如四年级计算题99*85+84,学生计算后竖式验算十分枯燥,这时可灵活选择多种验算方法。如“估尾数”“估位数”“四舍五入法”“交换法”等。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点,不仅掌握了多种验算技巧,也为讲除法验算方法作了铺垫,更培养了观察能力。

三、让学生会说

数学的语言是简练,准确。让学生会说教师就要训练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1.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发言,语言要完整,要简练明确。2.让学生说解题过程、说思维过程。如在整数乘法里,积一般比被乘数大,但在小数乘法中,如果乘数比1小,积反而比被乘数小。这是什么道理?在解答时,一位同学说:“20*0.5”也就是求20的一半是多少,所以“20*0.5的积比20小:另一个同学用具体事例说明这个问题:“例如,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0.1小时行多少千米?算式:500.1=5(千米)。”学生得过程就是是检验的过程、就是进行思维的过程。3.训练学生回答问题用简明、准确的数学用语。刚开始学生能把重点说出来就很好,教师要不断加以完善。4.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心虚胆怯,声音小,哼哼叽叽,耽误功夫。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首先让他们回答最简单、最基础的问题,或者别人回答完的让他们重复,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进步,即使回答不对,也对其大胆发言给予肯定,使后进生尝到甜头树立信心,使学生思维都处于活动状态,有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形成。对后进生的多次提问,也能纠正他们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习惯,从而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四、让学生会合作

合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好的组织形式,学生之间组合简单灵活。许多学习重、难点问题及易错易混的知识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得以解决与澄清。讨论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儿童的参与机会;同时,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首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使学生有问题讨论。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使设计的讨论题能引起学生的探求欲。如:“有两堆煤一样多,第一堆用去它的2/5,第二堆用去2/5吨,剩下的哪一堆多?”有几种不同的答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第一堆剩下的多,什么情况下第二堆剩下的多,什么情况下两堆剩下的同样多,学生对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一定会饶有兴趣,各持其说。

其次要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指导讨论的方法。如何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有针对性地答问,如何向别人提问,如何争辩,如何概括或归纳别人的思路等,要结合教学有机训练。讨论后要及时小结,给予鼓励,“讨论真热烈”“同学们通过讨论解决了难点,说明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的智慧”“今后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可以与同学、与同事互相合作,互相启发”……经常进行这一方面的渗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然增强。这会成为他们今后学习、交往和工作的有利因素。

五、让学生会操作

操作是指可以对数学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并能促成强化作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不应单纯给学生传授知识,照本宣科为学生演示推导公式,而是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借助现代媒体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活动,通过学生操作比较、推理等发现规律并形成技能。既适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又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其积极性。

总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好坏,学习习惯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时刻训练,时刻重视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探讨 下一篇:浅论中俄在中亚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