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时间:2022-09-17 11:33:0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层面,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功能的实现,以及青年大学生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层的建设,通过全员共建、对外交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员工创造,存在和发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多项功能,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发展目标是社会精神文明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放弃以文化渗透的形式来实现他们“和平演变”的图谋,青年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使高校校园文化始终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抢占、争夺的阵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先进的校园文化一旦确立形成,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和学习态度,保证高校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强阵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有益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和保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高校功能的需要

一般来说,现代高校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实现现代高校这四个方面的功能,都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人才培养所需的是育人文化,高校通过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特别是办学精神,培育和塑造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过程形成的文化就是育人文化。科学研究所需的是创新文化,而树立创新理念,构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创新的学术氛围,开展创新活动,这个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就是创新文化。社会服务所需的是服务文化,而高校研究、创新、传播、吸纳高深领域的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在进行以上诸方面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建设育人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就是为了实现高校引领文化的功能。高校要担负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具体到每一所高校,就是要建设好具有个性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素质

马克思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他们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实践者、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消费者、影响对象。青年大学生因心理发育和智能结构的不断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因此,从大学生这一行为主体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与自主选择性的特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创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与条件,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才能与爱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基于大学生文化的自主选择性,就必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坚持弘扬主旋律,反对社会上一些消极落后的文化现象向校园的渗透。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的影响,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在对校园绿化、美化的问题上,许多高校往往出巨资搞建筑、扩道路、植花草、竖雕塑、购设备,但在重视这些显性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隐性文化的建设。在学校的规划者、设者们看来,校园物质文化可以对外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也可对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又可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学习、工作、生活的优美环境,而校园精神文化则显得不实在,有些虚幻。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评价标准也远不如物质文化那样直接、明确。事实上,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物质形态和显性化这两个范畴,也应当包括精神形态和隐性文化这两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这两个面的组合与统一。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趋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侧重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建设,也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致使其发展结构的不合理,这样的校园文化是不完整的。

(二)形式主义的现象较为普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几次活动、几场比赛就能解决问题的。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注重节日活动及比赛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别环节,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氛围,这是由学校没有整体安排和系统规划等原因造成的。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校在校园文化建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思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敷衍的习惯,使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脱离了其原本意图和宗旨而流于形式。

(三)封闭性有余,开放性不足

伴随着改革开放,高校的大门已经敞开,但形式的放开并不代表实质的开放。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封闭性也时有所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由于我们对校际文化交流还是持保守的态度,再加上存在严重的经费短缺问题,校园文化交流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隔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人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校园这个小圈子,校园文化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开展,由于他们生活阅历较少,思想较单纯,常常为了保持校园文化的纯洁性而害怕外来的“污染”,对外联谊活动非常少,这种裹足不前的思想势必导致文化建设的封闭性。正因为校园师生冲出校园的决心和勇气不足,使得校园和社会之间无形中加上了一道屏障,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自我封闭,必然影响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营养的吸取和辐射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文化是立校之本的观念,在文化立校、文化兴校上做足文章。

(一)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层的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它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代又一代高校人不断在教学和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高校人不断传承创造的结果。要培育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接受历史馈赠的同时不断创新,以形成古今融合的特色文化体系。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学科特点、办学优势、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三是挖掘特色,提炼与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好的校训是无声的命令,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的教育性。四是立足实际,大力推进校风建设。校园精神的感性外化被视作一所学校的风气,即校风,它能够能使师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其中学风是主体,教风是主导,领导作风是关键,它们共同构成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

(二)营造全员共建的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做到的。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人全员共建。领导者不仅要认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还要规划并组织好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其他人员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高校校园的一份子,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自己的一种权利,也是自己的一种义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与高校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而每一个人都要为把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者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有参与权,这种参与权包括知情权、批评建议权,还有与之相关的行动权。参与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善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指出问题并献计献策,还应积极投身于建设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目前状况来看,我们校园文化的交流是不充分的,不仅交流的形式单调,内容贫乏,交流渠道也不通畅,自己的校园文化出不去,其他校园文化也进不来。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多方面开辟接触通道,为其他校园文化和优秀社会文化的进入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更持久的保证,实现其他优秀文化在引入方式上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唐君毅.大学精神之重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朱永新.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教育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4、夏湘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6(3).

5、肖静华.浅谈校园文化建设[J].决策探索,2006(6).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上一篇:我国家庭教育实施初探 下一篇:高职教育的观念转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