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17 11:16:15

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要深化课改,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动力是老师热爱学生,老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学生在老师面前敢说敢言。学生在老师面前怕到连说话都说不出来了,还有什么和谐可谈呢!只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勇气得以发挥。

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明确指出了我们要实现跨世纪的素质教育工程,成为世界领先的水平,就要用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观点,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主宰者。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踏着教师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课改中的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不管怎么教课堂是活跃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互动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过程。

二、和谐课堂气氛,发挥学生创新的勇气

要深化课改,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动力是老师热爱学生,老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学生在老师面前敢说敢言。学生在老师面前怕到连说话都说不出来了,还有什么和谐可谈呢!只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勇气得以发挥。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有一次,我去听黄老师的公开课,黄老师讲“惯性只跟质量有关而跟速度无关”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跳远运动员助跑越快,跳得越远呢,这不是速度快,惯性就大吗?老师正在思索回答此问题时,又有位同学站起来说:“有一位大个子和一位小个子跳远,大个子跑得比小个子快,小个子跳远一定会比大个子落后吗?”黄老师说:“你们真了不起哦!你们很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话,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尊重学生。成就了课堂的和谐发展。

三、质疑注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学习来认识科学本领,掌握学习方法,训练思维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杰拉德教授,你错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在给学生上课时,学生们经常这样提醒他,但这正是他最高兴的地方。他说:“学生们的天真让我意识到我的理解并不全面,然后再把讲义重写一遍。创新就要靠这种质疑的勇气。”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挑战旧的学术体系,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的质疑,建立不要怕被学生问倒的优秀品质。

四、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美国商界有一位知名人士曾有一句这样的感叹:“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思想,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在课堂上有分工、有协作、有交流,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而且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无友也。开展了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相互交流,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从快乐中成长,常言道:“与友交谈,胜读十年书”。可见,与人相处,增长创新知识。

五、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为此,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创新效率。

六、正确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这是初中学生最为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的结构、已知条件,变换提问角度和论证形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使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变为主动作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但是不管困难多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才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推行,全新的教育教学才能被创造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光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

\[2\]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3\]郭景杨.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学林出版社,2009,6.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