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小史

时间:2022-09-17 11:15:22

浅析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小史

摘 要:尽管大部分女性艺术家实际上并不认为自己是在从事女性主义艺术,像崔岫闻、喻红、陈羚羊等人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性也并不完全是一种单纯的女性主义艺术,有些女艺术家的艺术观念甚至比一些男性艺术家还更为理性。但她们的作品所关注的女性主题、女性意识和影像质感上的女性主义特征,还是适合作为一个现象框架和已经凸现的群体去观看。

关键词:女性艺术;立场;男性关照;图像;话语

女性主义大约在60年代兴起,是一种立场很清楚,扩张力很强,但政略不清楚的“典型”的主义。立场很清楚的是:女性主义者(早期)摆明了诅咒沙文主义(所谓男性都是不自觉的大男人沙文主义者),而后转变为强调女性解放;扩张力很强是:不论在政治、文学、艺术、电影、娱乐、职业(工会)、设计……都可以看到女性主义涉足;政略不清楚是:女性主义往往陷入“被保护”及“普痛价值观”的陷阱。陷入“被保护”的陷阱,就是所有的政略都是对手在下定义,下游戏规则;陷入“普同价值观,则主义的战斗目标闪闪烁烁,何来政略可言?

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女性主义艺术真正崛起。女性主义艺术的真正崛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女性艺术和先锋艺术的结合;另一个是女性艺术不再仅仅停留在女性身份和女性气质的强调,而是在真正在视觉语言上有独自探索的语言风格。中国先锋艺术自八五新潮以来,相对于女性主义在先锋艺术层面参与人数和作品寥寥无几的弱势,九十年代中后期几乎形成一个在观念性、语言探索和各种新媒介实验方面具有先锋水准的群体,这一个群体包括崔岫闻、陈庆庆、陈羚羊、喻红、向京、杨帆等人。女性艺术的先锋性和语言性的成长过程几乎是和当代艺术在九十年代同步发展的,并且在每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优秀女性作品和影像风格。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艺术最出色的一个进步就是在艺术语言层面开始有自己独特的先锋探索和自我超越。大多数女艺术家实际上思考的问题和揭示的自我面貌相当深刻,在艺术水准上与1990年代以来的男性艺术相对另成侧峰。众多的女性艺术实际上还是在关注自己作为一个人或者女人在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普遍生存问题,女性因为有这个性别特有的敏锐的感受和表现性,因而被用来作为通向普遍主题的一种方式和管道,并没有像欧美许多女性艺术那样过于强调的自己身份的独特性和性别语言的独立性。中国先锋女性艺术的这种语言早熟实际上也并不奇怪,它是跟1949年以来中国女性解放在国际上领先的历史背景有关。

面对充满着男性观看目光的图像世界,广大女人生活其中,把男人的目光作为关照美丽的镜子,用二手的时尚信息装点自己的人生。然而,社会弱势群体里的先知先觉群体,从18世纪以来就进行男性的揭示和抗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的运动波及到各个领域,艺术在探讨性别问题、揭示女性生存状况方面,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些女性艺术家发现摄影本身的记录功能正好适合她们作表达观念的媒介,一些女性摄影家也尝试在照片中揭示自身的弱势地位。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以其女性主义立场在摄影界得到认可的。她在系列作品《无名电影剧照》中,表现电影媒介制造出的男性标准的女性形象。在她的照片中,女人优雅、美丽,还有几分空虚和疏离,在不同的场景中摆出不同姿态,仿如老电影中的定格,似乎隐藏着被窥视和被威胁的危险。这些图片展现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身为客体的女人,被镜头外不知名的,但另人畏惧的力量所追踪。而这些女性形象都是由摄影家本人扮演,这种伪装可以证明:媒体是主流意识维持传统女性形象的共犯。同样拍摄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另一位摄影家是朱迪・戴特(Judy Dater),她以拍摄自己扮演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来质疑自己的婚姻生活的挣扎。辛迪・雪曼的无名剧照里的女性是展现男性幻想中的理想女性形象,朱迪・戴特则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真实生存现状,表达中产已婚妇女的平庸、琐碎乃至压抑的精神面貌,击破男性视觉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一些女摄影家为了对抗男性主体话语的女性形象,反其道而行之,拍摄或自拍肥胖、残疾、患病的女性形象以颠覆男权。

女性主义摄影家大都从自身的弱势性别出发,将女性和男性这两种社会性别对立起来,通过打击对方来争取自身的权利。然而,一些女性主义者吸取解构主义理论,认为女性主体的确认和存在,本身就来源于男性话语,女性艺术家强调自身的弱势和性别对立,恰恰是掉入男性主体话语的吊诡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盛的“酷儿(Queer)理论”,站在所有的性倾向和主流性别规范不符、被性别权力边缘化的人的立场上,在性别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这一理论认为性别是一种表现形式而非本质,如果过于强调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而无视它们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但有女性和男性的差异,还有跨性别和单性别的差异,那么女性主义者将走向另一个性别霸权。

艺术界长期存在着艺术家多元性取向问题,但一直不会被主流社会轻易认可。那么,在后现代性别解放的今天,是否可以站在后女性理论的立场上,回过头来审视跨性别摄影艺术家的视角和影像?这些异类男性摄影家的镜头下的女性形象看起来平和真实而显得更有尊严,也许在跨性别摄影家眼中,性别只是人的一种打扮、一种,或是一种表演,男性或女性哪个是主体性别已没有意义。所以女性艺术家更是大可不必宣战一般再拿性别说事了。

参考文献:

[1]Julier,G.20thcentury design and designers[M].1993.

[2]J Ang,I.通俗虚构故事与女性主义文化政略[M].1992.

[3]J Weedon,C.女性主义与理论[M].空间社会文化翻译文选,1987.

[4]J Tong,R.立场与差异[M].空间社会文化翻译文选,1989.

作者简介:蔡世翟(1981―),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摄影。

上一篇:声乐学生如何做好新歌练唱 下一篇:桌游产业链条的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