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作业新模型

时间:2022-09-17 07:55:02

构建语文作业新模型

一、 学科融通呼唤语文作业改革

整合融通的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我们学校自上而下整体推进的一个研究项目。一线的语文老师大多都是身兼班主任的,对此项目也很感兴趣,因为让学生学习“减负增效”,让学生作为主人的校园生活更丰富,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希望。自我校钱红霞老师推行“班报讲评”这一课型以来,陆续有很多班级也推出了班报,其功能主要是以习作指导、激励学生写作兴趣为主。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五年级虽一直在酝酿班报的出炉,但就整个年级层面来说,我们一直怕会增加学生负担,班报计划就此搁浅。

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五年级学生在学业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深感学生在应对越来越灵活的考试以及综合能力挑战方面是颇显吃力的,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条能够融通语文与班级建设育人价值最大化的路径。顾惠芬校长率先在班级尝试了与幸福文化相整合的语文作业的改革,后来,其他班也进行了作业模式的本土化迁移。我们班的学生就与我们“小水滴”中队的团结、坚韧价值追求相结合,设计了名为“成长作业”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将每周一到周六的语文作业与学科关键能力整合,进行固定板块设计,同学们给这些作业取了他们喜欢的名字:周一,“蜂蜜美文蛋糕”(美文积累摘抄);周二,“能级夹心巧克力”(结合年级关键能力题型的短文练习,主要针对《补充习题》上的短文);周三,“双层简评汉堡”(分为“小水滴说事”和“新闻速递”两块内容,写一件身边的新鲜事以及摘一则新闻并分别加以点评);周四,“词果大拼盘”(词语过关);周五,“脑海甜筒”(一周背诵内容复习盘点);周六,“世界旋转木马”(以“玩”的形式为主。每月大主题固定,如第一周主题为“走进三百六十行”;第二周为“我爱微课题”,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第三周为“你成我就”,可以是学习新本领;第四周进行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前三周活动进行盘点和总结)。

二、 作业评价瓶颈呼唤长效平台

“成长作业”试行一段时间下来就发现,虽然我们也对优质作业进行常规评价,甚至全班点评,对质量不高的作业进行改进的跟踪,但是,这种评价方式相Χ言还是比较分散的,对于提升个体学生的作业态度和质量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全班同学的整体提升幅度还不够大。同时,这份作业本身带有综合性,如果评价交流的价值立足点仅局限在语文方面,就太可惜了。生生、师生之间的点评和信息交流往往是单向的、相对闭塞的,如其中的“新闻速递”“小水滴说事”“世界旋转木马”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如果截取合适的资源进行集中交流,就不仅可以发挥提升学科素养的价值,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提供机会。

如何让这份作业的点评和盘点过程,成为留下全班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轨迹的平台?如何借助这份融合语文学科和鲜活生活的作业点评,让全班同学分享成长的喜怒哀乐,进而引领班级文化建设?这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此时,班报是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平台,于是,我们的班报编辑组就开始工作了。首先,他们根据作业板块以及我们班级生活的需要,对班报的名称和栏目进行了设计。经过小组讨论,同学们为我们的班报取名为《成长周刊》,每两周出一期,设立以下6个栏目:“新闻连连看”(从作业“新闻速递”中选稿);“小水滴说事”(从作业“小水滴说事”中选稿,每期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开心一刻”和“成长的烦恼”等小主题);“蜂蜜美文蛋糕”(从作业“蜂蜜美文蛋糕”中选稿);“玩转世界”(从作业“世界旋转木马”中选稿);“作家碰碰车”(从作业“作家碰碰车”中选稿);“好书推荐”(学生根据日常读书情况,自主投稿,编辑选用)。

同时,我们根据6个栏目,成立了固定栏目编辑小组,每个栏目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两个责任编辑负责,其核心任务是根据各自负责的栏目,分别从学生投稿中选稿,操作模式为同学们主动投稿和编辑组自主选稿相结合。另外,每一个栏目分别由一个四人小组组成的选稿小记者小分队,协助栏目责任编辑选稿,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这四人选稿小组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以栏目责任编辑与小记者双向选择的方式,最终决定哪四人在同一个栏目组。班级的两位宣传委员作为班报总编,负责汇总各个栏目内容,进行选稿内容的协调以及整体编辑,这是我们第一期《成长周刊》的编辑过程。除选稿外,组稿、排版以及文字校对的工作,主要由12位栏目责任编辑和两位主编承担。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从第二期《成长周刊》开始,选稿任务将主要由12位栏目责任编辑承担,而组稿、排版以及文字校对的工作,将由自由组合的四人小组承包,这样就将编辑班报的重心下放到四人小组,我们把这样的四人小组称为流动编辑组,即四人小组轮流负责一期班报的组稿编辑。我们试图将这种固定栏目编辑组,与流动四人小组编辑组相结合的班报编辑流程,发展成我们的长效编辑模式。

班报作为一种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综合展示平台,其编辑产生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含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对于班级组织建设、岗位建设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助推作用。

三、 学生呼唤新的岗位挑战

这个班级我是从五年级开始接手的,这是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是班干部,还在学校大队部中担任了工作。此外,我们班级内部除了双班委之外,还有包括检查红领巾、课间文明巡视、用餐等8个方面的项目负责人,再加上课代表与小组长,参与班级管理的小干部占了近一半的人,他们在这些岗位上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自觉的。另外二十多人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属于自觉自主性较差的,平时涉及小组合作的活动中,我发现这些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小组长组织能力欠缺,组员行动散漫,导致小组合作力不强;做事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思维含量有待提升,能力强的学生比较自信,得到的锻炼机会多;学习和组织能力弱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与他人的信任,缺乏相应的提升平台。因此,学生需要一种新的具有综合融通性的岗位来提升自己。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已经学过关于如何办报的知识,部分学生对于办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常识。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除了固定栏目编辑部外,成立四人流动编辑组,让四人小组轮流负责一期班报的编辑,每次轮到的四人小组成员,拥有一次优先发表作品的机会。这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同学对岗位锻炼的需求,还会鼓舞后进学生自信,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向组内优生学习,从而让这份班报真正受到同学们欢迎。

四、 学生呼唤价值引领能量场

我们班的学生受电视传媒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撕名牌”“真心话大冒险”等,都是他们很喜欢的游戏。现在是他们思想价值观未形成的时期,从班级文化价值追求的角度来讲,我们也确实需要让学生通过班报这个比较聚焦的平台,逐步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明辨是非。而参与班报编辑的学生在选稿时,会根据要求做出取舍,这个取舍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审美鉴别力的过程。每一次评点班报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学科素养提升的机会,也是一次思想领域的洗礼。

综上所述,回顾班报编辑过程的酸甜苦辣,将学生第一次编辑班报过程中的资源放大,为后续班报编辑提供可借鉴的资源,为形成班报的长效编辑模式做准备。与此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利用班报这一平台记录生活足迹的兴趣,在分享生活点滴中引领班级文化价值追求的正能量,学生得到了语文与生活的双向滋养,语文与学生成长需求的超级链接,通过作业模型的打造得以建立。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上一篇:辟谣勿慌:农产品质量安全释疑解惑 下一篇:未来10年我国农业发展将保持稳健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