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的课程组织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7 05:34:44

MOOC的课程组织模式研究

摘 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出现和发展,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模式,也从多方面对当今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从MOOC衍生出的cMOOC和xMOOC两个角度出发,以二者课程组织模式为对象,从课程理论、目标、操作方法到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并总结二者存在的不足之处,为MOOC的发展及与传统课堂的结合提出建议。

关键词:MOOC;cMOOC;xMOOC;课程组织模式

一、MOOC的现状与分类

1.MOOC的现状

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由加拿大的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首先提出。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特龙(Thrun)和诺维格(Norvig)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在互联网上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约16万名学生注册,并有2.3万人完成了此课程。MOOC由此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展示了其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结合的种种可能。它的出现被誉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海啸”“一次教育风暴”“500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技术变革”。

2.MOOC的分类

随着MOOC的不断发展,基于不同的学习理论,MOOC也演化出了不同的类型:基于关联主义(Connectivism)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xMOOC。

(1)cMOOC

cMOOC建立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以知识连接,学习者通过参与同一话题的讨论、交流建立新的知识点,在活动探索中对知识进行个性化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开放共享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使用多样化的工具,并借助多种课程平台,达成学习目标。在这种课程模式中教师提供的资源成为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习者产生的内容成为学习和互动的中心。

关联主义MOOC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互助式学习。②学习内容围绕课程主题,课程内容非结构化。③课程由各领域专家负责指导。④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自主性。⑤学习的自发性。

(2)xMOOC

与cMOOC不同,xMOOC更接近于现实中的高等教育授课方式,继承了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首先xMOOC的课程会在课程平台上开课时间,学习者可以提前在网站上了解课程介绍、课程安排并进行注册。课程开始后教师会授课视频、资料及作业,MOOC的视频区别于一般的视频公开课或国内的精品课程,时长较短,主要为了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避免长时间单向输出,学习者不能保持足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在视频讲授中间穿插小测试,以巩固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后教师会布置作业,学生须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并提交。课程结束后安排有期末考试,学习者需按规定参加考试,成绩合格即授予结业证书,并且有些课程网站提供的课程可以直接获得学分。xMOOC的典型代表有Coursera、Udacity和edX。

xMOOC的特征体现为:①学习内容调理,课程结构完整。②教师主导式学习路径。③学习过程及时反馈。④授课团队投入大量精力。

二、cMOOC与xMOOC的课程组织模式

泰勒给出的课程组织的定义是“课程组织是(学习经验选择后)把学习经验组织成单元、学程和教学计划的程序。”课程的组织模式依赖于知识结构的表达方式,cMOOC主要由学生的学习经验组织课程,而xMOOC大多围绕学科知识来组织。两者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课程组织模式。

1.cMOOC的兴趣中心模式

cMOOC的兴趣中心模式的主要课程理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关联主义MOOC以学习者围绕主题共享和创造知识为教学目标,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布式认知能力为目的。cMOOC是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学习设计者、教学引导者、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关注不同背景学习者之间的思想联系和变化,引发知识的迁移、创造,促使学习过程产生对知识的批判整合和个性化建构,使之学会对解决不同问题的迁移运用,真正发生“深度学习”。

在cMOOC课程中,教师被赋予了重要使命,设计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依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基础上展开知识探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与传统主导者的角色有很大不同,主要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

学习者在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同时,借助多种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Wiki、微博和邮件等,与教师、专家和学习伙伴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并共享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基于共同兴趣和主题,课程参与者的知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释放,使学习者之间的知识结构发生关联,注重非结构化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建构学习者的认知网络。乔治・西蒙斯在其cMOOC课程(CCK08)结束后发现,课程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仍在继续,也就是说在结束课程学习后,在学习者建立的学习群体中,学习仍在继续。组织内成员依然围绕共同兴趣话题交换信息、汇聚意见、创建知识。cMOOC的评价手段主要依靠教师的综合评估。

2.xMOOC的知识中心模式

xMOOC所采用的是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以斯宾塞和赫尔巴特为代表,包括要素之一和永恒主义。认为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目标,通过学校课程这一最直接的途径让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以学习者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课程目标。

xMOOC的课程设计是结构化的,与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习惯相吻合。在课程时间内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和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掌握关键内容,系统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MOOC采取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除对课程内容本身的学习,还在多方面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对课程的探究过程也扩展至对问题情境的理解、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等多种途径。如果在课程测验结果中显示学习者未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者还会收到课程为其发送的补充资料。除此之外,xMOOC更加强调对知识的共建和共享,课程全部由授课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重新设计,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互。MOOC不仅是提供高等教育的平台,更是一种将教育者和学习者有机、平等地连接起来的方式。

MOOC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不但推动学生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翻转课堂模式也为学习者和教师都带来了新的学习和教学体验。

在评估方面主要采用在线测验、作业与习题的方式。Coursera在除前两种方式外,还采用了学习者互评,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学习者互评系统,学习者在Coursera的培训下学习评分规则并评定同学的作业。互评系统不仅使学习者在过程中交换学习伙伴在课程中总结的经验,而且让学生获取及时的课程反馈。学生在完成MOOC课程并通过结业考试之后,将获得平台颁发的电子证书,作为学习肯定。

三、启示

1.cMOOC与xMOOC存在的问题

首先,关联主义MOOC没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考核认证主要依据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估,学习者缺乏外部动力,仅仅依靠学习者的自主性,忽略了很多人并不具备对学习进行自身调控的经验和能力。其次,cMOOC的高退出率。虽然围绕课程主题,但学习者相互之间的分享交流形成信息资源的聚合,使学习者暴露于复杂并且众多的信息环境中,无法分辨知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容易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关联主义MOOC的基础是学习者之间的信任及协作,但在线上课程学习者流动性大的前提下很难达成。第三,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的重要任务,包括辅导、引导、筛选信息等。如果面对数量众多的学习者参与课程,教师将面临巨大挑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MOOC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平台之间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学习者完成课程后,学习成果不能得到公认。

xMOOC主要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与传统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并无二致,在对非结构化内容的讲授及提高学习者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上略显不足。知识产生、传播和消费的周期较长,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xMOOC也缺乏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课程类型、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同样存在较高的课程辍学率。

2.如何改进和发展方向

由众多优质大学提供、低门槛、低学费甚至免费,MOOC对高校课程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面对挑战,高校需要多方借鉴,积极应对。

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普遍教学形式,在线课程穿插于面授课程当中,辅助课堂教学,调整二者在高校教学中的比例。推动多层面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满足学习者需要,结合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配合MOOC提供的学术型和研究型课程,开展实际操作和技能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完善MOOC的评估体系,统一评价标准。鼓励高等教育认定完成课程者的学分,这已经成为MOOC是否能够长期发展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这个新的教育模式能否调动全球学生参与学习、推动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可以首先在提供课程本校的学生中开展试点,允许完成本校开设的MOOC课程并通过考试的学习者获得学分。

如今出现了将MOOC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的hMOOC(hybrid MOOC),即“混合MOOC”,它被美国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凯西・桑迪恩视为继cMOOC和xMOOC之后的又一里程碑。而且hMOOC正在被逐渐推广到国外的学校,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被接受的一种形式。MOOC3.0时代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

[2]刘伟,徐婉莹,孙志强.MOOC与传统课程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

[3]郑雅君,陆.MOOC3.0:朝向大学本体的教学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4(01).

上一篇:高职院校与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 下一篇: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构建高质量财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