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21:03:57

mooc教学论文

mooc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MOOC具有传统教学及以往网络教学平台所不具备的诸多显著优点,它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广泛共享,以及课程模式的互动性要求。因此,它对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MOOC课程可分为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在线课程内容是由教师制作课程内容和学习者参与构建内容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课程视频、简短测试题、考试题。线下课程交流包括翻转课堂、学习社区、讨论区、固定时间地点的课程答疑以及其他互动形式。MOOC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本质是将各个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网络的形式实现学生共享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MOOC实现了教学的全程参与,其强大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在学习方式上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生自主选择。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教”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核心的教学价值取向。这种由“教”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MOOC的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课程的开放性

开放访问是MOOC的首要特征,它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精神。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对课程进行选择与比较,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比传统教育更强。MOOC面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只要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免费学习到世界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使时空和经费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限制降到极小。

(二)内容的规模性

MOOC的大规模体现在两个方面,众多参与者的课程数量规模较大,以及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规模较大。没有学生人数限制,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随着宽带网络、移动技术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其受众将更加广泛。

(三)课程的微型化

MOOC的视频课程一般为10分钟甚至更简短的“微型课程”,这一特点迎合了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最佳时长需求,也便于突出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够对这些短视频进行播放步调控制、回放、暂停、快进等操作,便于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和复习。

(四)在线互动交流

指学习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不受时空限制。MOOC提供一个互动式的网络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连通学生、教师、教辅人员等各方群体并为其建立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的在线学习社群,使得师生间、学生间交流互动快速而便捷。

二、建立医学课程教学MOOC的意义

MOOC最重要的价值是创造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课堂,以及世界著名大学开放课程的舞台,推动了封闭的大学课堂向信息化时代的多元、开放、共享课堂的历史性转变。方兴未艾的MOOC潮流正在引发一场世界范围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潮流中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世界著名大学精英教授的MOOC优质课程将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众多学习者,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评价,甚至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学实体课堂教学带来冲击,对大学精英教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肯定了学生学习的自,推动着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对现行的医学教学评价模式以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有所反思。

(一)MOOC对于医学高等教育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MOOC为医学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大量的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且这些课程大多来自于世界著名大学,如目前近15%的医学MOOC课程是由世界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供。MOOC不仅是简单的课程共享,也是教学技术的成功创新。MOOC突破了传统在线视频的单向传输特性,提升了视频课件的交互性,它不仅可以提供教学法上的支持,而且也可以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开放内容与开放教学等许多方面,给予医学高等教育以启迪。MOOC的发展,尤其是MOOC的开放内容与开放教学机制,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一种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新模式,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资源建设新模式,这对于深化和发展医学在线教育,以及医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因此,MOOC对于推进医学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医学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MOOC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由于关系患者安危,对医生的职业要求很高,需要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全方位综合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现代医学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过硬的实践技能、优良科学素养、崇高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医学工作者除了应具有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渊博医学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MOOC的出现给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首先,MOOC提供的医学课程都是著名医学院校精英教授提供的优质课程,且往往都制作精美、精益求精。在MOOC教学中,知识讲解清楚且富有条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有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两所著名高校曾做过MOOC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发现MOOC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MOOC课程的学习成本低,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通过MOOC学到最优质的课程,从而刺激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要有一台可连接到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医学MOOC课程进行学习,促进了教育公平,并为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第三,MOOC可提高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锻炼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结合实体课堂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自主在线观看病例讨论、手术演示、技能操作等MOOC课程视频,可以在互联网上不限时间和地点地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MOOC还向医学生打开了按需学习之门。由于MOOC的网络学习所占比例较大,便于教师及时便捷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MOOC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意义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MOOC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MOOC浪潮席卷之下,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MOOC就是以名校、名师、名课“三驾马车”作为动力驱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这趟列车的飞驰。从宏观上,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大规模在线开放式课程MOOC,是一所医学高等院校展示其教学实力的平台,也是一个树立品牌的过程,医学院校能提供的MOOC课程及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是其教学水平、教学实力以及影响力的体现。MOOC的推行,将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优质医学MOOC对于提高高等医学院校自身知名度,提升大学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MOOC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推进我国优质医学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学的全面融合应用、改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我国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以及提升大学形象和知名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MOOC引入医学教育教学的构想

MOOC以其独特的形式赢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学校教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医学高等院校建立医学MOOC已经成为现实,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只有抓住这一教育变革的机遇,主动改革,开拓创新,不断融合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发展新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引领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逐步建立全国医学教育MOOC资源共享平台

在医学教育MOOC建设之前,应认清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处境和国情,明确我国医学院校的定位和优势。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等相关组织的统一协调下,推动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医学MOOC建设初期,需要国内一流医学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校际联盟,完善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信息融通,逐步建立医学MOOC公共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医学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价值在于开放与共享,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成后,可以与国内外成熟的MOOC网络学习平台合作,为MOOC模式的医学学习提供内容支持,实现不同院校医学生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赢,共同为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医学MOOC优质核心课程、微课程等课程资源

优质课程是MOOC平台的内容,是构建MOOC教学模式的核心。首先,需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医学教材,将国内外专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织一线优秀教师和学科专家共同研究讨论,针对医学MOOC视频资源的设计原则、结构框架、开发标准及流程等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确定各医学课程教学微视频库的课型分类和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谱系,对医学MOOC课程的内容进行反复讨论锤炼;第二,建设医学MOOC优质核心课程,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计划,强调“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的结合,改变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病。此外,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MOOC微课程开发同时,更要注重对医学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MOOC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相对完整的、系列化专题式的医学MOOC微课程。如在学生完成预防医学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教师可针对新型传染病(如今年爆发流行的埃博拉出血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建立专题MOOC微课程,从流行病学、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讲解,为学生建构系统性的知识构架。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的有“针对性、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选择某个专题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MOOC微课程学习,这也是当前我国医学MOOC微课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三,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MOOC微课程,其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医学MOOC微课程,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医学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第四,要注重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医学MOOC微课程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在财力、人力、精力、技术支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医学核心课程的部分章节MOOC化,在部分医学院校施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弥补MOOC课程中的不尽完美之处,通过总结经验并进行完善,条件成熟时再大范围推行;第五,医学MOOC课程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要能满足本科、专科,乃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培养层次的学习需求,又要能作为必修课、选修课等不同课程属性的课程使用,同时还要兼顾毕业后医学教育、规范化培训执业医师,以及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需要。

(三)加强医学MOOC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

MOOC带来的医学教学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OOC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从课程的选材、课程的实现、动画的配备到后期制作都要有精心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从MOOC的教学特点可以看出,严格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评测要求、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合理的课堂安排和时间划分等等,这一切均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MOOC的制作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一定的表演能力、广博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应对学生在互动交流时的提问,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医学MOOC课程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合理控制时间,还要精心设计问题与答案,更要及时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如何胜任高水平的翻转课堂,都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医学专业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未来的医学专业教学应更多体现知识的探索和师生的互动,这就需要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不仅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而且要潜心于医学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医学MOOC课程的建设除了优秀的授课教师之外,还要有一个分工明确且组织协调的专业化团队,包括学术团队、制作团队和运行团队。因此,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快对MOOC师资及专业团队的培训,加深对MOOC理念和技术的认识,为优质医学MOOC课程的建设储备力量。通过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对医学MOOC教育理念认识的加强,使医学MOOC真正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方向快速发展。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及培养学习自主性

传统的高等医学教学方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机械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创新进取精神,真正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难以得到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导致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学生缺乏独立工作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医学这一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领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而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的MOOC课程中,学生既是课程的消费者,又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这种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将不断发展。教师也不断实现从教书匠向高水平导师的转变,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由此创生。在医学MOOC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组成学习社区,通过对临床病例讨论、手术演示操作等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讨论,在互相指导、互相帮助中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及服务意识,从而形成兴趣驱动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而这些是教师所无法给予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传统学习观念,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种兴起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新兴技术,MOOC不可能取代传统校园教育,也不会让教师成为历史,MOOC的角色将定位在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完善”上,毕竟校园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部分,还包括课下师生的互动、面对面的交流、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之间的交流等,这都是MOOC难以达到的。作为实体课堂教学补充的MOOC和其他教学改革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它可作为传统校园教育的有益补充,我们要将MOOC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也是未来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不能盲目和没有准备地迎接,只有充分了解和辩证认识MOOC,才能积极应对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目前国外医学MOOC的课程数量已较多,且视频制作精美,而我国医学MOOC建设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两年内,包括我校在内的独立设置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联盟计划采取多校联合共建方式建成研究生医学MOOCs课程体系,我校负责的三门课程《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学术规范与实验室安全》、《英文文献导读与论文写作》在建成后将在联盟内共享,并向社会开放运行。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要慎重思考如何应用MOOC平台,结合学科专业和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MOOC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契机,我们只有结合医学院校教学的特点,抓住这次机遇,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借鉴精品课程建设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医学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医学MOOC,从而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高等医学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mooc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 集体备课 教研 协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17-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研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需要。因此,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活动应运而生。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通过长期的教研活动实践,笔者认为,网络集体备课可以通过“四步走”分层次进行,逐步改变集体备课现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备课实效性。

一、构建学校资源库传承体系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可以利用资源服务器和网站构建传承体系,将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课例、经验总结等资料保存下来,方便以后全校教师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快速查阅,吸取前人经验,少走弯路。可以在学校OA系统中设立教学资源提交任务,动员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科研资料上传至学校服务器,系统自动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全校教师登录系统后都可以下载使用。其优点是解决了教师对教学资料共享的需求,让教师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逐步提高备课水平。此做法适用于网络集体备课的初级阶段,利用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不足之处是仅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共享与传承,缺乏交流与互动。

二、运用实时通讯工具实现即时交流

即利用微信、QQ等实时通讯工具建立交流群。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的作用,要求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兼职教研员牵头,按学科组织讨论组,每个讨论组根据教学进度按单元确定不同时段的讨论主题,主题可以是某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方法,或是某个知识在不同年级要求的掌握水平等,鼓励教师使用手机进行研讨。除了上课和会议时间不准使用手机外,其他时间均可利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业务讨论。其优点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传统办公室内部讨论的局限性,教师不需要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专门打开电脑使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疑问时也能立刻在群组里发问,这样的教研迎合了时下许多教师的生活方式,使得教研工作不再成为教师的负担,反而成为教师沟通思想和业务的桥梁,更是心与心交流的渠道,既辅助了教研工作,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不足之处是信息过于碎片化和可能出现非教研信息,不利于完整地表达观点,聊天记录的形式也不利于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利用网络空间搭建校内外互通平台

一是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学科研”专区,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疑惑、心得、随笔、反思等发在网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对其他教师的发言进行评价。二是可以利用现有的公共备课平台(例如网络教研平台“35空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按照不同的学科组成若干个教研组,对教研组进行必要的操作培训后,根据学科和教材分别添加“英语-外研版”“数学-人教版”和“语文-人教版”等教研组。研修教师可以在各网络教研组的安排下,自主进行网络研修活动。教师们在教研组有计划、有主题的组织下,采用“理论、示范、实践、反馈和指导”的研修方式,通过网上研修、协同备课、教学实践、反思整理的过程,将理论学习、备课、案例研讨、教学实践、修改教案和分析讨论相结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数学教研组在研修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两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教学准备与设计――教学实施与调整――教学反思与整理”三个阶段进行研讨,每个阶段的研修时间为一个月。研修初期,教师们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平台上,同教研组的成员和专家对其展开讨论并进行修改。教学准备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要拿着这份教学设计来具体实施教学了。教学方案是否可行、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哪里需要进行调整,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都要及时在平台上做好教学日记,记录下最真实的情况和数据。最后,教师对这一研修活动进行反思和整理,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活动感受等。

利用网络空间和公共平台开展教研的方式突破了学校的限制,教师们很容易与全国各地一线的优秀教师和专家协同互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校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手段模式让参与该活动的教师们收益匪浅,既能有效避免信息的碎片化缺陷,又很好地记录了集体备课过程的材料。不足之处是周期较长,整节课的视频材料会占用较长的观摩时间。

四、网络集体备课的纵横发展

首先是推动网络集体备课横向联动。充分发挥城乡教育联盟的优势,由城镇优秀学校牵头,将网络集体备课工作推向外校,与联盟内乡镇各校协同开展备课工作,加强校际合作互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其次是推动网络教研向纵深发展。可以尝试与友好幼儿园和初中合作,将网络集体备课推向纵深,建立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的交流沟通渠道,让教师们了解不同学段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教育的要求,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更好地解决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的衔接问题。

再次是尝试MOOC式的网络教研。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从萨尔曼・可汗制作网络课程开始,这种教学模式便开始风靡全球。MOOC实现了高端的知识交换,我们可以将微格备课的视频用手机拍摄后通过网络传播。例如,英语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教研组组长将教师的微格备课用手机拍摄成视频并上传到网上,提供给各学科教师相互观看和交流学习,大家进行研讨和改进,最终形成最佳授课方式,并为学校的MOOC网络教材提供资源。再如,数学教研组使用学校的电子白板软件进行微格备课,利用电子白板的现场录制功能,将微格备课的电子板书全程录制,并上传至网络,更准确地给教师们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开放式网络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和人数的限制,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S富的课程资源。这是前几步的有利补充,将参与的教师以及备课的方式和载体进行了有益的扩展,应该是未来网络集体备课发展的趋势之一。

总之,网络集体备课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教研方式,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新教研文化,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这种新文化必将悄无声息地引领和改变我们今后的教研活动。

mooc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职前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在线课程 教与学模式的改革

2012年9月全国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会议上部署启动了教育部“三通两平台”建设。2013年11月8日,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部教师培训高级研修班中提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师应该是教育家、熟练的技术应用专家,教师需要懂得整合资源,改善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并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手段开展教学评价。[1]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的学习及专业成长已不能只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资源。本研究以建设小学英语教育类国家精品共享课为契机,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和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通过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意,全方位地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同时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启泉指出,课程改革对教育界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2]对于教师专业化,对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束定芳认为,合格的英语教师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等。[3]王蔷教授就认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需要具备:1.英语语言能力、2.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3.才艺技能、4.游戏和活动组织能力。[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贯穿于专业化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知识与能力内化、升华过程,主要有两个培养阶段,一是职前的教师专业成长,二是职后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高师院校承担着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任。“职前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既需要理论的学习,也需要通过交流、探究、分享、反思、总结,把理论及实践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促进其专业成长。职前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助于学生将习得的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人教学理论的自主建构,有助于促进他们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二、促进职前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教育类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1.在线课程教学及学习模式的思考

数字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学习已经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称为“泛在学习”。学习已经不是传统的讲授―记忆模式,而成为是一种建构、改进、分享过程,参与、共建、共享是当代的学习文化属性。而现有一些在线的精品课程建设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教学的需求,而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则考虑较少。本研究将针对教学法课堂出现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建设国家教师教育类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契机,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等意识,从不同方面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1)通过资源库及教学内容的重构,构建融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为一体的学习平台

该平台吸纳一线小学英语教学专家深度参与课程的建设,突出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技能及典型的工作案例分析,提供大量泛在的、实时的资源,为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提供学习支持。并加强线上及线下的课程相辅相成的学习,结合小学英语课例观摩等自主学习模块和顶岗支教、小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技能实训模块,旨在营造仿真或真实的小学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

(2)通过课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将MOOC和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及学习模式

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及学习模式,发挥教师监控、引导、调控等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激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课前要求学生观看教师教学视频、优秀教师的案例片段及查阅相关的项目学习模块资源,对项目模块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课堂上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反思,探究出“案例引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归纳小结活学活用反思提高”的教学程序,然后通过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反思教学行为、合作学习等能力,塑造学生的专业态度及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3)通过学生的参与、共建、共享,打造开放式、互动的、泛在的在线课程资源学习平台

学习是交互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课前鼓励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资源过滤、筛选、采集并上传;课堂上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时,鼓励学生对自己或同伴的教学视频进行录制与编辑,并上传共享区;课后激发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模块的拓展探究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反思、小论文等与同伴分享。通过学生参与课程的共建共享,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造其专业精神及专业素养。

2.在线课程教学及学习模式探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5]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愿望,也对高校的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挑战。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本研究提出了采用线上线下学习、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将学习方式分为认知、体验―探究、分享―评价、反思―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拓展的学习特性,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基于“自主体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前完成项目知识模块的前置性学习。本活动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使他们实现自主知识建构;基于“探究、分享”的学习活动能促进项目模块知识的内化吸收,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习惯,并通过交流分享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同伴的互助,实现教学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采用“评价、反思”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及对各项目模块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在本研究中学习的评价表现在小组互相点评或者课程的评价栏留言中,这种基于同伴点评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而反思性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则包括学习笔记、项目学习报告等。通过这种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及反思能力;采用“巩固、拓展”的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获得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部分学生可以采用画出本项目学习的思维导图、完成项目作业、参加项目学习测试、参与教学实践等学习形式。

通常来说,特定的学习方式就会有相应的学习行为来配合。

学习活动一:课前的自主探究体验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为主体,通过教师导学案的指引,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独立采用搜索、浏览、过滤、阅读、思辨、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活动基于搜索引擎的项目学习模块资源查询与检索、基于课程资源的探索学习、基于交互空间的资源分享。学习行为包括:搜索资源、查看资源、完成导学案、疑惑、在讨论区发帖等。

学习活动二:课前和课中的交流、分享包括个性化交互和组群间的交互,如学生间的交互、个别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交互等。交互形式有实时聊天、留言板、讨论组、邮件、论坛等。学习的行为分为线上及线下两种类型:课堂上可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展示分享、互相点评等方式;线上可采用回复短信、回复留言、发帖或回帖、收发邮件等一系列学习行为。同伴互评、教师点拨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

学习活动三:评价及反思性学习是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再认识过程。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点评。

学习活动四:总结、拓展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总结、拓展所学的项目模块知识,使学生对模块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形成系统的认识。主要的学习形式为整理笔记、完成学习手册、完成项目作业及测试、微格实践、实训室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等。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为了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现状,本研究采用了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所谓混合式教学也就是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引导、启发、答疑以及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同时又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6]

教学活动1:帮助学生激活、补充已有知识结构。

首先教师通过导学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及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学习资源平台上提供相应学习项目模块的视频及文本知识。教学视频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任课教师以知识点为切入点的微课,二是优秀一线教师的课例片段。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将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除了视频资源,在学习平台上,教师还提供与学习模块相关的文字学习资源,如文献资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学生可以利用导学案的引导开展自主学习,并把碰到的疑惑记录下来,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课程的互动栏目,如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中间开展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

教学活动2:帮助学生发现理解错位,开展反思、调整活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吸收、内化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学习伙伴。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需了解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情况以及存在的困惑,掌握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前学习的收获,反思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通过创设模拟的英语教学情境,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爱好等组成学习小组,尝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需在教室走动,以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汇报活动,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教案、课件、说课、微课等形式,并组织各小组进行相互评价,使学生通过同伴互评来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效果,开展教学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重构学习内容的知识及技能框架。

教学活动3: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形成对教师身份的认同。

Richards,Platt认为,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需重视反思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创见思考的能力,是改进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个很好的途径。[7]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引导项目小组开展反思,要求学生对项目学习的过程各种细节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各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和互动,教师及时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补充。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笔记和项目学习手册,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微格课室的教学实操、实训室的教学专项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或者实习等。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在这一改革浪潮中,高师院校要在大力推动在线课程时关注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则通过开放、共享、互动、泛在的学习资源平台来开展课前的感知体验、课堂的交流互动、课后的拓展实践;教师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课程教与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的养成,而且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也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情意。

――――――――

参考文献

[1] 杜占元.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教师培训改革高级研修班上的报告.2013-11-08.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2004(3).

[7] Richards,J.C.T.S.C.Farrell.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Language Teachers:Strategies for Teacher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mooc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颇具成效,本文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院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总结了高等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省内评价体系,给出了学院今后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的前进方向,对学院的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给出了宝贵意见.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高等数学;资源库建设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在全校教师的积极响应中建立了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以及应用推广,指导和规范省内普通高校信息化建设,省教育厅于2014年11月19日颁布《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试行).(见附件1)

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应用校园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瓶颈,高等数学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学科,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提供了基础知识和研究理论.为此,高等数学网络教学的实现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对照《评价体系》,我们有必要对我院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对不足之处欲以完善和改进.

1.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主要由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支持系统以及资源管理系统等三大部分构成.

(1)教学资源数据库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素材库、题库、课件库、案例库、网络课程库以及各专业学习资源.

素材库――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和文本等.

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课程)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试题数量和类型要足够多,并且分布要合理,试题内容要科学.

课件(网络课件)库――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可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两种:网络版的课件要求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单机版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电脑上运行.

案例库――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实现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

网络课程库――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教学支持系统是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主要包括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交流、网上考试、自主学习几个模块.教学资源库必须体现为教学服务这一根本目标,因此要充分考虑教学需求,使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以此为平台的充分交流.

(3) 资源管理系统是信息化应用的保障,主要包括对后台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维护以及教学管理等几个模块.维护人员通过资源管理系统上传各类媒体资源,并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操作;对用户提供的资源进行管理、维护和监督,防止资源平台上出现各种不良信息;对新注册用户进行审批;对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等不同用户赋予不同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系统维护工作,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管理学生日常选课、各类考试、学生成绩等日常教务工作、评价学生在资源库中的学习情况.

2.我校高等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依据《评价体系》,在二级目标网络教学中必须对5个三级指标进行评价估分,即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应用效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及管理平台和校际课程共享与学分互认.

一级指标:3.信息化应用

节选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试行)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

3.2网络教学

3.2.1教学资源

素材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本等)、题库、课件库、案例库、网络课程库、各专业学习资源.

3.2.2教学平台

师生交互、实名认证;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交互、资源分类管理;在线学习的过程管理.3.2.3应用效果

实际课程总数:上网课程数;实际提供在线课程门数;平台应用效果.

3.2.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及管理平台

是否建立,软件名称,(仿真实验分类及管理).3.2.5校际课程共享与学分互认

提供数量及互认方式;MOOC课程数.

针对此《评价体系》,我院高等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情况如下:

(1)教学资源库基本建立,学科媒体素材相对单调.

目前,我校十个院系十多个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教材、学生情况都不相同.仅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小学教育(本科)两个专业提供了高等数学的相关教学资源,且多为文本和图片素材.其内容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资源缺乏.对于把职业岗位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的高职院校来说,音频、视频和动画素材是培养动手能力的理想教育载体,但目前相关资源较少.

(2)教学平台启动缓慢,师生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完成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缺少对相应群体的培训和配套应用教育.由于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不够,造成建成的教学资源库质量不高.较为集中地表现是纸质教学资源Word文档化或PPT化,教学设计不合理,缺乏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未体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特点.

(3)师生教学理念传统,现有资源并未充分利用.

一方面师生比较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建成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分类混乱,导致检索困难,使用不便,使得现有资源利用率低,形成了重建设、轻应用的局面.

3.我校高等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对策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非替代.根据我院高等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结合《评价体系》,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建设:

(1)不断完善教学资源数据库,丰富专业教学素材.

首先,按照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要求对现有的数字资源予以编制、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以适应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的需要.除了现有的文字素材外,还要建立视频素材,比如神州七号发射动画,可用于微分概念和曲线积分教学.建立高职专业定向网络教程,比如《高等数学(建筑工程系专用)》等.建立图片库,比如数学家,数学趣味题等.

然后,实现资源共享.开展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整理、改编,引进其他的优质资源,自建精品课程和课件等多种途径,不断充实教学信息和多媒体资源,同时要注意收集、存储多种优秀教案和各学科备课资料、教学论文、期刊等教学资料,建立素材资料库,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创造条件,下载网上教育信息,存储与教育有关的视听材料、图书目录和各种图书资料,为数字化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服务.

(2)继续加强教学支持系统,师生定期定向培训.

首先,在完善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交流、网上考试、自主学习几个模块.教学资源库的功能之一就是要为教学服务,因此要充分考虑教学需求,使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以此为平台的充分交流.

其次,学校应定期定向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使用教学平台,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中的模块实现资源浏览与下载、课件运行、媒体课件点播、视频点播、在线答疑和在线考试,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环境下的Blog、Email、自动答疑、虚拟社区等网络工具实现网上自主学习.

(3)保障资源管理系统,实行专人专管制度.

学校应建立独立部门以进行资源管理系统保障工作.实行专人专管制度,将上传资源、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操作;资源管理、维护和监督;审批新注册用户;对不同用户赋予不同权限;系统维护工作;日常教务等,交予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确保校园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烁等.关于交予资源库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8(1).

[2]教育部交予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41.1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

[3]曹雨.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

mooc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教学质量管理

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必然趋势[1-3]。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等院校需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并将双语教学列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观测点之一,双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4-6]。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引导和积极推动下,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掀起了一股双语教学热潮。目前,双语教学仍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重点[7-8]。近年来,本院积极落实双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通过采用PDCA循环的管理办法,在双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现总结如下。

1资料来源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与双语教学的临床教师46人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565人(包括五年制本科生442人,七年制本科生123人)。

2研究方法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的基本管理方式,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即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实施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9]。2.1计划阶段(P)根据《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运用鱼骨图分析法查找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该问题的影响因素[10],提出解决措施和计划。2.1.1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修订职称评定文件,对拟晋升副教授职称但未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组织开展英文讲课比赛,规定参赛选手需具备双语授课资格,获奖选手可依据获奖等级享受相应的职称评审加分、出国进修优先等权利;加强双语教学目标管理,规定双语教学的质与量、教研室年终目标管理评优挂钩。2.1.2选拔优秀双语师资重庆医科大学实行双语教师聘任制,严格考核,择优上岗。具体流程如下:(1)教研室推荐,教学职能部门审批。推荐的必备条件为热爱教学,教学职称达讲师及以上,英语基础好且具备2年及以上国外留学经验。(2)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师必须参加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案讲稿撰写及英语语言能力等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并考核合格。(3)两级师资准入考核。教师完成教学基本功培训后,需要同时通过教研室层面及学院层面两级师资准入考核,便能获得双语授课资格。教研室层面主要考核把关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学院层面主要考核教学综合素质与能力。2.1.3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当今,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医学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整合课程,精选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形式灵活化[9]。学院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双语学习能力为目标,筹建医学专业英语教研室,增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从根本上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基础。每堂双语课程实施教学前1周,要求授课教师整理并上传与本次课程内容相关的重要专业英语词汇、PPT课件、教案讲稿、英文参考文献及参考双语教材等资料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预习并完成预习测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将引导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相结合,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1.4开展形成性评价双语教师围绕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双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强化双语教学课前预习测验和随堂测验2个形成性评价环节。教师统计分析测验结果,适时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特别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加以巩固。2.2实施阶段(D)2.2.1强化双语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每学期开学前,教务处召开全体双语教师教学工作会议,强调双语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强化双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心,规范双语教学的制度管理,要求教研室实行课程负责人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各项教学活动,确保教学顺利实施。2.2.2加强医学生教学管理进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前,教务处采用集中培训的方法,对医学生进行3学时的双语教学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双语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细则和PDCA自我学习管理等介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2.2.3严格落实政策制度按照预定计划,严格执行师资聘任制度,规范双语教学课程管理,充分发挥职称晋升、目标管理等政策的激励作用。针对双语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随时向教学管理部门反映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确保各项计划、措施落实到位。2.3检查阶段(C)通过对教研室-教师-学生三方考核和双语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等方法,弄清楚实施过程中哪些工作已圆满完成,哪些工作有待继续完善,并分析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做到检查结果分析及时,问题不足反馈整改到位,不断改进双语教学质量。2.4处理阶段(A)教务处统一将三方考核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评析,并以书面报告或口头形式将检查结果及存在问题反馈给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并复查。对成效显著的措施固化成文,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进行原因分析并进入下一个PDCA管理循环。同时,每学期组织召开1~2次师生教学交流会,交流双语教学信息,及时改进双语教学中的不足,推广教学经验。

3效果

3.1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得到提高(1)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注重对双语教师“内动力”的激发,使得教师的双语教学意识、荣誉感和责任心明显增强。(2)通过严守师资聘任制度,严把师资准入关,严控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组织能力明显提高,教师连续3年在校、市和国家各级讲课竞赛中均获奖。(3)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近3年发表相关教学论文26篇,申报相关教学课题5项。3.2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在PDCA循环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学生通过接受系统规范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培训,扩大了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提高了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2)开展形成性评价,学生在完成课前预习测验和随堂测验的同时,逐步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10];(3)随机抽取PDCA双语教学质量管理前后各100名学生的双语课程考试成绩,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双语教学满意度不断提升通过采用PDCA循环法,双语教学规范管理已初见成效,先后受到了督导专家、同行专家、教师与学生的多次好评。双语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双语教学平均满意率为96.2%。虽然作者在实施PDCA双语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潘虹,孔晶,唐富山.双语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1):3401-3403.

[2]曲伟,邱成军,吴宇红等.双语教学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14(2):34-35.

[3]闫蕾,詹思延,昊涛.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培养途径的初步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68-1071.

[4]邱杰,邱丽原,孙伟超.高校双语教学开课门数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5):3-5.

[5]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4.

[6]马广强,王倩,万红娇,等.MOOC环境下双语教学环境的调查和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J].大学教育,2016(4):84-85.

[7]WangLR,WangY,LouY,etal.Theroleofqualitycontrolcirclesinsus-tainedimprovementofmedicalquality[J].Springerplus,2013,2(1):141.

[8]吴宁,成军,陈鸿雁.鱼骨图法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1):3392-3395.

[9]路振富.对指定《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基本标准》的思考[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8):449-450.

[10]丁振江,陈旭,李岩等.本科生儿童口腔医学双语教学的评价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47-48.

mooc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对话嘉宾:

沈书生: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等研究。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民文化需求与信息化助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等课题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推进策略研究”,参与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案例研制等研制,并主持了南京等地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研修,在爱课程网MOOC平台主讲了“信息化领导力”课程,出版专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适应信息化教育》,译著《教学样式》,与团队合著《信息化教育在行动:走近南京》,在各级学术刊物上50余篇。

对话嘉宾:

王蕾: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江苏省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机器人进课堂”领导小组副组长,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组成员,苏科版、电子工业版等多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师参考用书编委,江苏省教研名师(王蕾)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鼓楼区王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曾获得多次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赛课特等奖、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特等奖、一等奖;江苏省首届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十余篇教学论文公开发表于各类教学类期刊中,六十余篇教学论文、案例获部级、省市级一、二等奖;执教多节省市区级公开示范课,在全国多地开设了五十余次教学专题讲座;多次摘得部级、省级教育软件制作、微课、新技术运用等赛事的特等奖、一等奖;辅导多名学生在机器人竞赛、创客大赛、电脑制作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现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长。

“创客”能否走进中小学课堂?

王蕾:沈教授您好,很高兴能与您围绕“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构建”进行对话。近年来,创客教育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推广姿态,各基层学校也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多种形式开展创客教育。例如,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及猫友汇主办的首届“技术、创新与实践――2016年全国中小学创客教育年会・南京峰会”于5月20―21日在南京市|山小学成功举行。南京市于2014年启动了“南京市中小学创客联盟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多项创客主题活动,已经形成了包括课程研究、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等在内的一系列成熟的项目。林林总总的创客教育在我们面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姿态,新颖的课程结构、新鲜的课程素材、新意的活动形式、新奇的作业等强烈的吸引着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视线。但是有关创客教育的课程化研究尚未成熟,请您为我们阐述一下,中小学是否适合开展创客教育呢?

沈书生:“创客”一词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成了教育的热词,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过去长期以来的教育存在着诸多不满。“创客”,通俗地说就是“工匠”,是能够结合特定的需要而进行创意并将之实现的人。在我们过去的学校教育中,其实也已经存在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或活动,但是,众所周知,这些课程或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可以说过去的更多类似的安排仅仅是为了迎合所谓的两手抓的意图,即“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几乎被看作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概念而被人们重视起来的,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又自然地认为应试教育才是根本,这种简单对立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脱境化。

事实上,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中,不乏一些有识之士,他们十分关注学习的价值,并将创造看作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要素之一,但是,从当下的创客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实践的主体大多还是学校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或科学课程的教师,如果这一群体充满了变革的热情,且他们所在学校的管理者也对创客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许该学校的创客教育就会显得朝气蓬勃,而一旦学校缺少了这两类人中的任何一类,创客教育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王蕾:听了您的见解,我明白了创客教育之所以能够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不仅因为它所蕴含的科技元素,更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时代属性。带有创新思维、创造实践的认知内容是中小学生当前所需要的给养。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客教育满足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中小学生又为创客教育提供了不竭的活力资源。因此,两者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沈书生: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我个人的认识来看,中小学校开展创客教育,这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成长的自然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促进他们深度理解的必然要求。

关于创客教育,应该说本身就没有远离过我们的学校。例如,对于科学课程,有的学校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学习,侧重于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也有的学校会通过科学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借助简单的实验室条件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一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时,也会让学生通过设计一些特定的作品,或者通过给小型机器人设计不同的指令,来完成某些任务。也有许多学校运用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表达并实现自己的创意。

但是,如果我们再对这些存在的创客现象做一些观察就不难发现,许多学校的创客活动背后往往存在一些潜在的力量,如某些竞赛活动及校本文化建设的评估要求等。我并不否认,一方面,在中小学确实存在着许多朴实的创客活动,另一方面,竞赛等外部刺激因素的存在会使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客教育的实践中。

目前的创客教育,还存在典型的运动倾向,通常由学校的某一个特定团队指导学生展开创客实践,而且这种实践往往是在学校的学科体系之外独立存在的。如果不能够围绕前面所说的三个要求来看待创客教育,一旦学校的管理者出现变更,或者负责创客教育的团队成员发生变更,必然会导致学校的创客教育发生转向。

我们不妨用教育目标的语言来进行简单的分析,以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层次为例,他提出了“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六层次说,后来他的弟子安德森等人又对这些目标提出了修正建议,建议以“知识、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作为认知领域的六个层次目标。这一学说体系倡导将创造作为人的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这种创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运用与模仿,而是知识的再生产与增值。

王蕾:确实,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层次在教育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地位,一线教师们也往往会采用这个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教学体系中,创客教育有其符合认知规律的存在理由,也不断地修整着原有课程的内容,以其自身特有的形式建构新型的教学途径。

沈书生:这样的理解是契合实情的,如果抛开一些其他因素,我们会发现创客教育恰恰也指向了“创造”这一目标,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合适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会综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类复杂问题,那么,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学科知识,还能够懂得如何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又将会促进学生形成对学科知识的需求,促进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形成求知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水平。

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中将创客教育仅仅委托给专门的创客团队,而没有指向全体教师,这种创客教育可能是局限的,也是难以长久的。让每一位学科教师都能够思考起来,使其从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成长的关系出发,理解自己所承担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而形成对学科的综合判断,并借助“创客”这一载体来实现跨学科的协同,这样一来,才有可能建立更具生命力的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该如何走进中小学课堂?

王蕾:有生命力的创客教育,需要在中小学找到适宜的土壤,才能结出适宜的果实。如果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就违背了创客教育进入校园的初衷。例如,在某些学校的创客实验室中,为了强调创客硬件的大而全,将开源机器人、创意积木、3D打印机、无人机、雕刻机等创客硬件均引入了社团教学中,看上去很美,操作起来却一声叹息:师资培训不足、学生供给智力因素不全、活动组织困难、教学难以顺利进行等困境,导致创客教育最终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中。那么创客教育如何才能够实现与中小学不同学科的结合呢?其基本的建设意图如何呢?

沈书生:中小学的创客教育从被提起到被重视,正在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发展势头,但是不是说有了一系列活动或建立了所谓的创客空间,就表明已经建立了符合应用需求的适宜土壤了呢?我看不一定。

就像我们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养一些花花草草一样,这些花草主要还是栽在盆子里的,要想实现漫山遍野,就自然需要回归到自然的土壤中。在学校的教育中,真正的土壤是学校的各科课程构成的综合体系,而不是一两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当下的教育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但我们并不否认,在变革中还存在着诸多需要人们进一步深思的现象,如到底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现实世界的真问题并用学科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创客教育在建设之初可能会被看作学校的特色项目,但如果仅仅是以特色项目的意图来打造学校的创客教育,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认为,要想让创客教育真正发挥价值,就必须明晰其真正的意图,即要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力,以满足他们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王蕾:创客空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渐进、日趋成熟的过程,它不但需要硬件的更新和支持,而且需要创客教育本身不断进行本土化和规范化,找寻到适合自身生长点的土壤,才能为创客教育营造出适宜的温度和发展条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创客教育必须具备符合学习需求的成熟的课程建构和教学机制,才可以走到他们,触及基础教育的根源。

沈书生:我们实现这些意图,可以从学科协同的视角展开:一是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理解其课程目标要瞄准创造,并注重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二是要通过适当的教研活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了解不同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尝试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寻找学科间的关联;三是可以尝试以应用需要驱动,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结合应用的需求,思考如何以学科知识助力学生建立应用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借助创客教育这一载体,尝试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制品的设计与创作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学科的共赢。

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必过分拘泥于某些特定的范式,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同,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者在建立“创”的价值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角度。另外,对于实践过程而言,也不是所有的“创”都需要以制造出高规格的实用性的制品为最终标准,“创”可以化重点,分别从不同的层次上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达成不同的“创”的目标。

创客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力构建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蕾: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鼓励用户的自我创新,而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需要建立与该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相一致的创新培养机制,您能结合创客教育的要求,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中小学生构建学习力吗?

沈书生:关于学习力的概念,学界是有不同的认识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将学习力看作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持续学习的力量。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力量,首先需要弄清楚学生在未来可能会遭遇到哪些状况,学生如何才能够应对这些状况。

第一,学生可能会遭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及挫折,而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或挫折的基础力量就是顺应力,即让学生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能够保持从容,并能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知道如何借助持续的学习,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新问题面前存在诸多解决的路径,此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策应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学会运用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复杂的问题。

第三,学生可能会面临许多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互惠力,即要学会与他人沟通,愿意与他人协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协同是一种双向的行为,参与协同的各方都应当享受到协同所带来的快乐,而非满足一己之利而忽视团队其他成员的利益。

第四,学生在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的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形成较强的自省力,拥有了自省力,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引导学生建立起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会思考如何才能将抽象的学科知识或复杂的符号转化成可以看到的制品,让他们在动手和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形成思考的习惯。

王蕾:为迁移而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是提升学习力的终极目标。创客教育走进中小学后,经历着多种考验和变革,有的人认为,创客带着很强的创新意蕴,它为某些具有创新个性的优质生源而服务,为他们的个体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有的人认为,创客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习者,走平民化的路线,让所有的适龄学习者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受益。那么,创客教育究竟应该服务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是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呢?从教学一线教师的观点来看,我们毫不犹豫地认为:创客是面对全体学生而进行的教育,它所涉及的内容是为大多数适合接受创客教育的孩子所准备的。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为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私人订制的个性化的学习菜单,但其自身一定是普及的、通俗的、平易近人的。

沈书生:要深入地剖析这个问题真的不容易。当下人们对创客教育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创客教育是伴随着机器人、计算机或网络等媒体形式而生的,也有的人认为只要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创客。

诚然,“创客”一词是在近几年被重视起来的,一方面是“客”的流行,另一方面是“创”的追求,两者一碰,自然就有了生机,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商机。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并系统地思考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类技能,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就不应当将其简单地看作一定要依赖于某些特定的载体形式,而是要关注问题的解决角度与解决路径,关注如何让学习者学会发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创意,这样的话,才可能使创客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

不要将创客教育看作是一门学科,而要将其看作是不同学科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这样就可能会使创客教育表现出更多的实际价值,当然,这可能还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毕竟,人们已经习惯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核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创客教育的福利,还仅仅是一种奢望,而且这种状况还会保持一个阶段。

王蕾:当今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在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多种媒体和技术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冲击和更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教育能走多远?最终会呈现出怎样一种成熟的状态?是如某些新技术一般昙花一现,最终在时代大潮中销声匿迹,还是对自身进行不断地修整,内化为符合儿童认知习惯的完整的课程内容之一呢?我想,它所期望的,应该是后者,让自身所需要的元素进行本土化、具象化,最终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常青树。

沈书生:对于一个热衷于概念创新的时代而言,人们常常会通过变换概念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或者说是造就一种运动,就这一意义而言,我真的无法断定创客这一名称能够存续多久,但我敢肯定的是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创客教育的思想都不会过时,学校的教育变革过程中,创客教育自然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并通过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整合,形成多种不同的创客教育新形式。

从独立的创客教育课程,到融入创客教育理念的学科课程,再到多学科支撑下的创客教育,这是创客教育发展中必然会经历的一条道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学校的教育一定会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会朝向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学习者的方向转变,未来的学科之间一定会打通,学生获得的也不再是各门独立学科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融合。

创客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尝试将已知世界的知识与真实世界建立起关联,通过动手和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求知的兴趣,进而形成高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学习者可以用具有创意的制品,展示自己的智慧,并向人们证明,他们已经具备了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力量。

创客教育如何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力?

王蕾:听了您的诸多观点,我明白了中小学创客教育为什么会呈现出愈来愈热的势头。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创客教育这对四个维度均有所涉及,如开源式实体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并通过机器人服务人类的活动形式展开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创客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难题,如哪些学习内容可以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能力?有些学校将学生兴趣组、社团活动代替了普及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创客教育成为学校科技特色的点缀而并非课程内容,让创客教育小众化,使其呈现出一种尴尬无奈的状态。于是,我不禁有这样的困惑: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又如何将其具体细化在信息技术学科范围内的学生学习力构建中呢?

沈生:创客教育能够在中小学校园内迅速地普及开来,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本身又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一些属性,使得创客教育和信息技术学科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必然关联。

创客以“创”为基本目标,以“客”为创的实践主体。从行为方式来看,可以将其看作是带有“创”新属性的“客”们实施的创造。与过去的一些学科相比,创客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奇思异想”,并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化,通过具体的制品来呈现学习者的创意。自信息技术学科产生开始就将创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它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它和创客教育在目标方面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体现创新的维度,最终的制品需要体现创新的性格,学习的评价需要体现创新的元素。借助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习的新工具与新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将自己的创意与思考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创客教育自身也可以丰富和完善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提高课程的整体内涵,两者是相依与相生的关系。

创客教育和信息技术学科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成为创客走进中小学校园的一个学科载体,在依赖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亦可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创客教育可以视作是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高一层次的目标,学习者在习得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后,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课程来聚合其他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而转化为更有深度的创新性思考,并促进课程的深度发展,两者的共存共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不竭的学习力。

王蕾: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对新技术、新媒体的敏感性和接纳性,这些从本质上符合课程发展的需要。在渐进的过程中,创客教育本身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或从其教学出发进行整理,或从其学习过程进行优化,或从其作业呈现形式中进行改良。那么,就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能否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建议呢?

沈书生:例如,在机器人教学中,传统的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机器人单元,一般采用经典的机器人模块来帮助学生理解机器人的基本应用,这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为其平台的封闭性,无法进行拓展和延伸。如果在机器人教学中,教师能够渗透创客教育的思路,则可以有许多改良的方法,如借助开源式机器人平台,从理解与应用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借助平台的延展,尝试探索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与发展需求,这既可以扩大机器人学习的主题范围,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项目支持,让机器人的学习更加丰富有趣,并更加趋于实用,激活学生的创造灵感,创新机器人的值域范围。

另外,“创客”的发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猝不及防,教育者几乎来不及系统地去整理它的体系,它就已经春色满园,遍地开花。但是冷静后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它是否适合在中小学的课堂中进行?是否能够建立起完整而经得起推敲的知识体系?是否存在一条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学习路径?如此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度思考。

当下,人们日益重视学科的核心素养建立,创客教育中,同样需要考虑其核心素养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够既体现区域的差异性,又遵循学科的自身发展规律,并找到体现课程本源的类属性,通过适当的物化塑造,形成系统的课程设计。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属性才能走进中小学的教学中,创客教育显然需要梳理和整理,并通过学习途径的探索,进行自身的外化。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是创客教育走进教学领域的学科载体,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的不断重构,建立多层次的学科内容体系,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创客教育内容体系与认知体系,并将其转化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在现阶段,要实现课程之间的重组与再造,可能会出现多种状态的并存,有的是一种延展,有的是一种补充。例如,3D打印是创客教育中较为常见的单元,它将创客们的设计意图以建模的形式在软件中呈现,并通过实际的3D打印机进行具体的实践,从而创作出符合创客要求的实物。虽然可以将梦想转化成现实,但是它往往很难实际地走进课程中,这是因为其自身设备的限制,导致打印周期过长,无法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作品的呈现,所以它一直以来只能作为社团活动的内容,而无法通过信息技术课进行外化。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本身也会促进课程的相互渗透与完善,并不断改造课程的内容体系。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将3D打印技术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APP教学相结合,设计出界面更为简单的建模软件,并结合3D打印机自身的改良,创作出能在一节课的课时内制作出的创客作品。通过这样的形式,实现了创客内容的外化,并可持续进行更新。

王蕾:纳蚪淌诘亩曰爸校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小学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构建的方式方法,由于创客教育在实现条件与师资方面都存在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当下它还只能依赖其他载体来发挥价值。我想,在条件成熟以后,创客教育也许就可以脱离这一母体,并发展成可以聚合更多课程思想的独立的课程体系,进而发挥着更大的力量,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对话印象

认识沈教授已有十多个年头,从当初有幸成为他的座下弟子开始,我便切身体会到他幽默与严谨并行的独特的教学方式,他总能把晦涩难懂的学理概念进行实践性的改良,使其呈现出易于理解、乐于吸收的面貌。教学设计可以结合幽默小品进行阐述,课程结构可以迁移到心理拓展训练,前置性评价可以用戏剧序幕的形式进行类比……他总能在实践与学理之间找到适宜的土壤,为学习者创设舒适易学的学习途径。似乎近在咫尺,似乎身临其境,似乎阳春白雪,似乎触手可及;或豁然开朗,或茅塞顿开……这是温暖而生动的学习体验,让学习者能体验到认知背后的力量,进而内化在我们后来的三尺讲台间,也让我们潜移默化中,带着这样的体温,触及孩子们的心灵。

这一次的对话是在沈教授繁忙的工作间隙完成的,虽然我们的议题细微而具象,目标直指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及有争议的主题,但是沈教授依旧欣然接受,他结合了很多具体的案例,细心地为我们梳理了信息技术学科视角下创客学习力的创设元素。这次的对话也正体现了沈教授理据充分、详实具象的研究风格。一如他谦和的处事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儒雅的学者风范,他的敏锐的学术思维令人敬佩!中国有书生,书生呈高见,愿沈教授桃李满园,再创佳绩!

上一篇:低年级语文论文范文 下一篇: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