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瓶颈”

时间:2022-09-17 03:55:48

论大学生就业“瓶颈”

摘要:日益激烈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一一就业实力与能力,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考验和优选。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着手,就竞争力的提升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全面探释,为高校就业指导和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就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法;途径

近年来,由于“供求”关系原因,就业竞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还将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关系到民生、社稷和学校人才培养等诸多现实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与就业政策研究”课题结论认为: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越演越烈,堪称为“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

大学生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即就业实力与能力的竞争。竞争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结果,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就突显出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作用,探讨竞争力的提升方法和途径也就显得日益紧迫和必要了。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

(一)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它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和学校通过一些措施和手段来提升和加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业情况基本相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那就是他们的竞争力差异所致。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以及应试技巧和技能等。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成正相关,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个人,要在就业工作中取得主动,都必须在“竞争力”上有所突破,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就业竞争力概念是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而逐步产生的。在大学生“统招统分”时代,大学生没有就业压力,竞争表现不够明显,到了统招和委培并行的“双轨制”时代,委培和统招的“游击队同正规军”的竞争逐步显现出来,暴露出一定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在不断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超过20%,年毕业生人数接近500万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已经白热化。近年来,面对如此形势,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自己,都不遗余力地采取了诸多积极主动的就业措施。但是,我们需要真正明白的是:就业竞争的实质就是大学生个人就业竞争力的PK,还急需在大学生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和提升上下功夫。目前,由于就业观念不够明确,思想重视不足和就业措施和手段还不够得力等原因,这一点做得很不够。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提升方法和途径

(一)学校要明确自身的主要责任,全面统筹和协调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和提升上,学校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全面负责和协调。同时还必须明确,大学生人才培养不等于各门选修必修课成绩合格,它还应该包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不能忽视。要明确就业竞争力培养和提高依然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加强就业方法和技能的指导

1 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优化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从大一开始就结合相关选修和必修课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有计划、分层次、全过程地进行就业方法指导和培训。

2 要指导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政策,从宏观上明确社会的需要状况,依法就业和规范就业。针对当前不少学生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不切实际甚至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还要注意引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期望值,使职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3 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科学决策能力,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他们根据学以致用、尊重现实,结合社会需求、个人期望以及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对现有需求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排列,整理和分析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同时,要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明确专业是基础和平台,放弃专业就等于降低竞争资力和资本。

4 模拟就业面试的各个环节和氛围,全面指导和训练大学生应聘应试的技巧和方法。要教育学生就业准备和训练要贯穿大学四年中。现代社会,机会只给予有准备者,而成功只青睐敢于把握机会和善于把握机会者。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毕业生平静而自信地推销自己,既是对竞争力的个性表达,同时这种状态本身又构成了竞争力。与之相反的诸如焦虑、消极、急功近利的心态,抑或守株待兔、碰运气的做法都不足取。

(三)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1 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少课程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普遍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要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适度、适量地开设研究型课程。三是要在确保基础理论课程足量开设的前提下,特别注重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及时更新,注重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以上手段,促进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

2 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多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要创新教学模式,打破这种局面,一是要吸收世界高新科技的文明成果和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打通课程之间以及课堂与社会的联系。二是要高度重视个性和主体性,培养大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学校一是要在做好“第一课堂”命题作文的同时,还要挖掘“第二课堂”,做好自选题作文,全面挖掘学生能力培养资源,包括校外可利用的资源。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要以更主动更有建设性的姿态,探索新机制,开辟新途径,追求“多赢”。二是要盘活、用足校内外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三是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拓展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四是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班级教育逐步淡化的趋势,要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在优化大学生能力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放宽就业视野,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大学生就业方向和专业部门是十分宽广的。我们要改变“学农就农,学医就医”的传统观念,全方位搜寻就业目标。为此,一是可以选择考研、考博寻求更高一层次的发展和追求。二是可以积极报名献身国防。三是可以考虑相似或相近专业就业和发展。有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本专业就业的不到三成。四是可以积极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公务员”和“选调生”招考等。

(六)积极考取“职业资格”,提升就业实力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步伐,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余地渐宽,超越学历之外的劳动力职业素养逐渐为用人单位关注。目前,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已初步确立,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门槛”和“通行证”。因此,我们别无选择,要积极考取“职业资格”,比如“教师资格证”,“会计师资格证”等,以提升就业实力。

上一篇:高职学校“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证探究 下一篇:能力结构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