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9-17 02:12:49

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小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多维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环境和心理空间,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潜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的。对于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小学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重要启蒙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创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领域。

一、运用多种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1.运用听觉、视觉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创新意识

听觉媒体重点是从听觉上来呈现教学内容的。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这么一篇抒情散文《小草》,这篇课文就非常适合结合听觉媒体来讲述。语文老师可以事先把这篇抒情散文的内容录制下来,在上课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下事先录制好的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是十分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到思维的束缚,发散了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活跃思绪,创新意识。

2.运用网络媒体呈现教育内容,发展创新思维

网络可以说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很重要的一个媒体组成,它集视、听、动手能力于一体,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个国外的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曾表示: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的发散量就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形象性来帮助小学生理解知识,弄清知识之间的关系,逐渐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困难,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创新,提高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索知识、创造创新的力量源泉,也是学生的最好老师。很多学生在说到自己的拖腿学科时总是表示自己对这个学科没兴趣,没有了兴趣,当然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也就更提不上有什么创新了,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学会解决问题

学会解决疑问点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从古至今,一切的创新都是从疑问中开始的。有了疑问,从而解决疑问,这就是创新,但有了疑问,把它放在一边不理不问,问题就还是问题。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充当了引导者,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注意要留给学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重点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易于克服学习的薄弱环节,并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教学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但是在运用教育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重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我们要从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转向综合信息素养的提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这才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未来目标。只有力求知识、情感、态度各个方面和谐发展,注重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完美的整合,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全面创新的方向,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向。

2.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

针对性指老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已有的软硬件一系列问题,从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仅凭个人的喜好或满足于传统的习惯,盲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这种选择的教学方法下,才有可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出小学生的创新行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潜能,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尤其是提高他们在知识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使小学生更加努力地探索新的学习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也是刚刚起头,还需要我们不停的努力,需要我们在这个崭新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金梅,《在教育技术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电化教育通讯》,【M】 2002年第3期

[2]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高树忠,《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集》,【M】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学会学习 快乐朗读 下一篇: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