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在时代的背景下沉淀

时间:2022-09-17 01:12:43

让历史在时代的背景下沉淀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通过生活策略、热点策略、情境策略、客观策略、诱思策略、反馈策略等方式,让历史在时代的宏大背景下沉淀,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真正做到激趣增效,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分析能力。

关键词:时代背景;中学历史教学;社会现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97-03

历史与现实总是相互交错,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历史的本质首先是一种深度的存在,现实只有在历史的无限深度和宏大背景之下,才有永恒的意义。读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人只有清醒地面对历史,自觉地审视历史,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才能自信地畅想未来。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

历史教学的作用人尽皆知,“中华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就是一个极好的佐证。但由于历史学科固有的一些特点,如过去性、客观性、复杂性和意识性等,它往往与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阅历、日常关注点等有很大距离。于是中学历史教学长期遭遇尴尬: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且古今脱离。笔者以为,中学历史教学应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通过生活策略、热点策略、情境策略、客观策略、诱思策略、反馈策略等方式,让历史在时代的宏大背景下沉淀,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真正做到激趣增效,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分析能力。

一、生活策略―选择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为题材开展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许多学生怕学历史和学不好历史的原因往往是不能“同化”新知识,即在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缺乏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应的生活经验。所以,老师要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为题材开展教学,使学生产生“让事实来说话”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好地“同化”与“顺应”知识,完成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提升历史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盛世唐朝》时,学生对相对久远的历史知识有点陌生,笔者就以学生熟悉的社会与学校生活为背景进行讲解,给学生出示了假期街头拍到的外国游客穿着唐装的图片、在加拿大温哥华、美国纽约唐人街的图片,并给学生形象地再现唐朝的一些生产生活场景,遥远而模糊的历史感觉一下子变得切近,一节课下来,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选择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为题材开展教学,能使学生增加历史学习中的亲熟感、现场感、真实感,能提升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理解比较陌生或艰深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二、热点策略―选择真实的社会热点加以评说,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历史是时代文化精神的外在显现过程,时代文化精神应当是历史的灵魂。社会热点历来为广大历史教师所关注。历史课要及时地将时政知识引入课堂,以鲜活的事例去补充、佐证书本知识,以系统的理论去挖掘、剖析现实问题,让历史课始终与国内外大事联系在一起。

教育部考试中心曾对历史高考试题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在选材和试题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由此可见“功夫在书内,功夫又在书外”,启示我们要以真实的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将社会热点与学科复习结合,关注和谐,聚焦热点。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战争与和平;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

在确立社会热点和焦点时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关注历史学科特性;要结合教材内容,即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和我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教材能够有所体现的热点。热点必须有史实为依托,有热点,没有依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就没有很好地体现。如反映近年来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具有深远影响或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社会热点。

作为历史教师,要注意发现这些现实热点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借助精妙的构思、预设及灵动的课堂实事生成将它们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呈现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与感受甚至是怀疑和问题,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课堂学习中拥有积极、充实的精神生活,引导学生切实关注历史现象和社会现实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

三、情境策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激活历史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构建,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捉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情境的创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能多样化地理解教材,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选择性,以多样的交互去激活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给学生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不同认知的需要。

如在学习《唐的盛衰》一课中,会涉及“贞观之治”、了解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等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中,当笔者了解到曾有学生看过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这个信息后,我便与学生共同探讨下列话题:我看李世民。情境一:玄武门事变后,唐太宗得知魏征曾是李建成的重要谋士,召见魏征并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善于用人)。情境二:朝中大臣建议修建暖阁,唐太宗断然拒绝(吸取隋亡教训,勤俭节约)。情境三:由于魏征在朝堂上多次给唐太宗提意见,一日唐太宗下朝后嚷着要杀魏征(重视纳谏、比较民主)。情境四:唐太宗扶犁耕种(重视农业生产)。经此分析,唐太宗的个性化形象就比较丰满了。

这样,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需,以激活思维,启迪历史的智慧。

四、客观策略―以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客观分析评价历史

众所周知,历史本身常常是公正的,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并不公正,因为有了爱憎,有了喜恶,人们便戴上了有色的、变形的眼镜。历史之于现实,又是一面明镜,而如果添加感彩,明镜里也难以找到折射当今社会的真实。于是,审视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需要摒弃个人的好恶,摘下有色的眼镜,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分析评价历史,“给所有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所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有关历史规律,分析预测某一事物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预见性”常会被列入历史教学目标。比如,在讲授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出了一个题目: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形势,对战争与和平的前景做一展望。经过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只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存在,世界战争的危险就依然存在;二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观念去解决历史问题,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深刻地记忆、理解历史,从而确认某种现代观念”是经常会被列入历史教学目标的又一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习近代史时,我们总是动不动就说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就是清代,但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四个有作为的皇帝,人称“清初四杰”。顺治帝敢于创新,面对各种压力,能坚持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康熙、乾隆在位都达六十余年,做了许多奖励生产、稳固国防、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大事;雍正虽只做了13年皇帝,但他在位期间国力也得到极大的加强,为“康乾盛世”的最后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以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客观看待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五、诱思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诱思策略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多年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成果。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强调循循善诱,突出启发性,其实质就是一个“诱”字,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课堂教学中,强调独立性尤其是思维的独立性,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特征,做到诱思交融,构成教学的独特性。将诱思教学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变成真正的主体,诱思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应注意这样几方面。

首先,备课要精心设计“诱”与“思”的合理应用,“诱”中启“思”,“思”中有“诱”。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在关注怎样教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学生怎样学,要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要充分贯彻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教师要注重角色置换,运用比较、对比等多种手段,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会,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解《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时,为避免平铺直叙,用比较法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请注意比较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请仔细观看视频并思考:常规思考:两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结果、作用;理性分析(以曹操为例):一是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取胜?二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战争双方角度)?三是你从曹操的先胜后败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热烈,最后再加以引导与归纳。通过这样的诱思分析,“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鼎立的形成、历史的演进就变得比较清晰。

诱思策略就其内涵与操作方式而言,远不止这些,但就教学效果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策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着力探究,使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更具有针对性。

六、反馈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信息传递、反馈、调控,达成预期教学目的,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历史教材这一知识媒体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知识媒体―学生”这一有组织的功能系统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信息传递、反馈、调控,达成预期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就是把历史知识经过加工,转化为可接受的信息并传输给学生。学生的学,就是通过各种感受器,由传入神经通路把接收到知识信息传到大脑的相应部位进行识别、转换、储存,内化为可输出的信息,再由传出神经通路把输出信息传到各种感应器,引起感应器的相应活动并形成相应信息。学生的效应信息,可通过教师的感应器反映到大脑并做出判断,检查教学效果,并迅速找到出现偏差的原因,调控输出信息的性质和方式,提高教学效益。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矫正是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几个环节,是达到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学以致用、提高质量的关键。

如在上公开课《屈辱的岁月》结尾时,安排了一个提问:清朝为什么会经历这段屈辱的岁月?这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启示?学生能紧密结合所学内容并有立足历史、着眼未来的思考。迅速进行评价、反馈、信息交流与矫正,以达到关注历史与现实材料的有机结合。

当然,历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通过上述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创新性和开放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关注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定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分析与运用能力,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荣燕.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J].教学与管理,19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李卫东,冯亚哲.张熊飞主持的“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验研究”通过国家级鉴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上一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 下一篇:B超监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术15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