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9-16 09:07:16

高等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10-02

【摘要】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然而,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也是目前医学创新人才严重缺乏的根源。因此,医学院校要积极思考如何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医学创新人才 培养 改革

医学创新人才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新医学模式和疾病谱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1]。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如何更多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这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的改革,应从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营造创新的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目前,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中最突出的薄弱环节。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际医学教育的标准和国家医学教育认证标准,改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把关注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上,把人文、社会、信息科学融入到医学教育教学体系上[1]。其次,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医学人才总体培养目标的原则下,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明确的要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2];改革传统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时俱进,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支具备宽广知识和精湛业务技能的创新型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与科研成果,并能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以加强创新性教学。

建立创新型师资,首先要改变高等院校组织机构行政化、评价激励制度有偏颇、教学科研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制度上为建立创新型师资提供基础;其次,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改变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固化、创新性教学方法不足等问题,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3]。

三、改革课程设置,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以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目标,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专业化课程设置”转向“综合型课程设置”,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4]。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验实践课程开设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等院校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一是应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医学教育的现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二是注重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加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须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开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新课程。三是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精炼内容并不断推陈出新,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依课程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和整合相关课程的基础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对实践环节中实习的管理和实习的考核,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要因材施教,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鼓励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手段上,应不再停留一支笔、一块黑板的运用。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学习兴趣,维持长久记忆。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的环境

创新人才有各种特点:如不守常规、思想活跃、发展空间很大,自由探索等。创新人才有许多不合常规的思想作为,是否包容他们,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5]。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要依靠创新的大学文化的孕育。在大学里我们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的环境,建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创新文化。改变只按照一个标准和模式去“塑造”学生,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的学习环境,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借助现的各种优势上,对相应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创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蔚,胡志.地方医学院校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2):58-59.

[2] 郭喜良,陈轶嵩.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09(01):48.

[3] 王爱香.基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创新能力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0):52.

[4] 唐智慧,左廷亮,马国忠.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75-78.

[5] 杨玉荣.关于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144-145.

上一篇: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问和评价 下一篇:浅谈情境创设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