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公益改变中国

时间:2022-09-16 08:57:36

2011公益改变中国

如果说2008年是中国公益的元年,2011年无疑成为中国公益制度确立元年。

搜狐微博与史料信息网举办的“2012思想中国迎春会”上,学术界与思想界人士云集,于是作为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的王振耀就显得身份有些不同,但他的发言同样引人关注:“慈善事业的制度设计可以进而推进整个中国的制度进步。”

王振耀的发言道出了公益界人士的期待,我们不仅期待着公益行业能够重塑自己的形象,担当起自己的行业使命,也同样期待着公益行业能够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与“围观改变中国”、“微博改变中国”的话语内涵相同,日渐兴盛并且备受关注的公益也理应改变中国。从2011年开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可能,2012年,我们有理由可以期待更多。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倒逼

没有人能够想到,一个叫郭美美的小女生在网络炫富的行为,会引发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导致深圳红十字会2011年7月的社会捐款同比下降高达97%――甚至进一步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的捐赠热情,使全国慈善组织6至8月接收捐款额与此前三个月相比下降了86.6%。

中国公益慈善界经历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公允地说,这些批评之中有一些实属对公益事业的误解,但其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却是确定无疑的。如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所言,由郭美美引发的“官办”慈善公信力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显现:“尽管中华慈善总会等四个机构涉及的麻烦和背景、原因、性质各不相同,但社会对这些事件的质疑和责问,不论是专业还是外行,理性还是不理性,无不指向‘官办’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表达了对‘官办’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这个乱局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归根到底是官民不分的慈善体制惹的祸。”

正所谓冰火两重天。这边厢,官办公益遭遇普遍质疑的窘境;那边厢,民间公益却开展得如火如茶。

无论是于建嵘所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还是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抑或是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捐助活动,都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并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益项目的发起者均不再是传统的公益慈善机构。如果是几年前,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如此庞大的公益项目能够由民间发起,即使发起了,恐怕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但是在微博时代,这些公众人物依靠自己一条一条的微博所积累的公信力使得上述公益活动得以有效展开。同时,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使得民众参与公益的门槛大大降低。传统的具有官办色彩的某些公益组织反而越来越丧失公众的信任,这些官办的公益机构再也无法垄断整个社会的公益资源。

特别是免费午餐计划,这个民间项目出现了近年来连国字头公募基金会都难得一见的公众参与热潮,90万人捐款,募集资金近3000万元。王振耀说:“公募不再是一些退休官员有资格来做,而是由信誉度高的民间人士来做,这是一个公募格局非常大的变化。”

2012年,希望这个继续倾斜的天平能够对一端产生更大的压力,以此来倒逼中国慈善体制的加速改革,使中国慈善能够尽快在平衡之中稳步前行。

■异军突起的力量

除了学界和舆论界对公益事业的推动,企业界也对公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使得非公募基金会获得了异军突起式的发展。

“非公募基金会”这一概念出现于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该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种基本形式,前者以公募“聚财”为特征,而后者则为企业家和富人们“散财”开辟了道路,民间资本得以进入基金会领域。

此前,个人或企业想成立基金会的想法因制度的缺位一直无法如愿。

尽管条例在2004年就已经颁布,但是非公募基金会在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和活力上的集中爆发却是近两年的事情。根据第三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数据,截至2011年10月,中国大陆的基金会数量为2457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1279家,已经超过公募基金会,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稳定趋势。

2011年12月26日,由海航集团出资2000万元成立的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揭牌,连王振耀都感到意外:“他们理事会内部约定,将来他们几个人百年之后海航的股权都捐给基金会。他们很低调,没有公开说。中国的大企业家开始行动起来了,这是不得了的事。”

企业基金会、家族基金会在中国有了较大发展。“国有企业的公益捐赠则很可能是2012年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王振耀预测。

“而且,企业界和公众的参与越来越理性。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因为极端灾难激发的捐赠热情不同,现在的理性色彩更加突出,捐赠人更加强调监督和问责。”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何道峰感受到的明显变化。

中民信息捐助中心对网络公众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仅有8%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表示满意,这一比例比2010年的9%,略有下降。曹德旺与扶贫基金会的2亿元捐赠执行合同被看作中国迄今为止问责公益最大的“对赌合同”,双方希望通过此举促进中国公益的透明化。

总之,从2011年开始,公益不再是公益圈内的事情,它变得与社会各界息息相关,这一局面的形成离不开每一个普通公民的随手转发和哪怕只有3元钱的捐赠,离不开舆论界前所未有的鼓与呼、骂与责,离不开各界学者的出谋划策,也离不开企业与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如果说2008年是中国公益的元年,2011年无疑成为中国公益制度确立元年。“公益”这股正面的向善力量正在汇聚更多的资源,形成更大的合力,推动中国继续前行。

上一篇:美国最慷慨慈善家《慈善纪事》 下一篇:公募基金会并未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