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框架设计与合作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16 07:17:28

区域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框架设计与合作机制研究

摘 要: 区域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衔接的框架设计是路径,合作的机制是保障。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框架设计 合作机制

一、中高职衔接的内涵

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清晰、结构合理,相互之间沟通衔接顺畅,教育质量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整体提升、功能优化的态势和过程。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具体内容:一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相互衔接。二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相互衔接。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有合理、畅通的选拔升学机制。四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相互促进。

二、区域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框架设计

1.一贯制模式: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中职与高职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3.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4.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取得高职入学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

5.综合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即考查学生中学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这是综合评价招生。综合评价不适用于所有专业。按文件精神,适用于那些社会确有需求,实际招生困难的专业,比方说面向煤矿等艰苦行业的专业。

6.对高技能人才的招生模式。对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等高技能人才,可以申请免试就读高职学校。

三、合作制度研究

围绕《职业教育法》修订,充分挖掘和深入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经验,将成功案例上升为国家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领域包括:建立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制度,切实把职业教育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健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质,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在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管理监督、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相应责任和分工。建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行业专家指导职业教育的作用,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联盟(集团)的作用。完善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制度,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探索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制度创新。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市(地)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内普职大体相当制度,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中高职招生制度,重点建设技能型人才继续升学或继续学习的考试制度,重点突出技能考核。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和学生资助制度,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依法强化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健全就业准入制度,继续加大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力度,构建并完善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基础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责任和权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自主完成学业,中职阶段修过的主干课程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对口高职专业阶段的学分,实现学分转换制度。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分互认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及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各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机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11(16).

[2]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

[3]马树超,郭扬,张建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各地努力程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

本文系湖北省2013―2014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框架设计与合作制度研究”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立项课题“区域行业性职业教育联盟运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幼儿对话和讲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