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合作探究之失

时间:2022-09-16 06:11:15

语文课堂合作探究之失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合作探究更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合作探究活动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然而笔者听了一些采用了合作探究方式语文课后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存在几种缺失:

缺失之一:教师设计合作探究活动中“失理”。体现在,许多教师对合作探究的认识不够明确,设计合作探究活动仅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如一位教师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节课时,一上课,教师就抛出一个探究题:“读完这篇课文,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于教师对探究活动安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之学生对课文没有深入的理解,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讨论之后回答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要明确探究目的,预设探究效果,教师不要打着“合作探究”旗号,让合作探究活动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

缺失之二:教师设计合作探究问题“失效”。体现在,教师设计合作探究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探究问题的对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合作探究学习。如在上《师说》时,一位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本篇文章从哪几方面论说了“从师”的道理?”这篇课文思路清晰,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完全可以自己整理出来,并无讨论的价值,教师过多地安排对“无效”的探究问题的合作探究活动,只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削弱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

缺失之三: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角色“失位”。体现在,教师把整个活动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手中,提出问题后,只给学生两、三分钟,甚至不足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往往是学生刚进入角色,其思维刚展开,还来不及把想法表现出来,教师一声令下,使“合作探究”草草收场。如一位教师在讲《荷塘月色》一文中时,让学生讨论出文中几个画面,并为每一个画面起一个名字,可没过两分钟,教师就让学生小组汇报,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似乎并不关心,接下来就是教师“大讲特讲”自己预设好的画面名,在本堂课中,教师只把合作探究当成了学生实施教师意图的操练方式。教师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这种角色“失位”,致使合作探究活动“形式化”严重。

缺失之四:教师对小组分工不明导致部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失落”。体现在,教师安排合作探究小组,但小组中没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探究中,小组中少数尖子学生包揽全场,致使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不知所措,过于依赖、盲从其他同学,甚至脱离活动,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合作活动中倍感失落。

缺失之五: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点拨、总结“失言”。体现在,教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语文合作探究过程“不管不问”、“一言不发”,一位教师在上《逍遥游》一课时,在讲授完课文后,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庄子“逍遥”思想的认识”,庄子的‘逍遥’思想本就很难理解,但这位教师既没有在课前发一些关于庄子生平及思想的材料以备探究,在学生探究时也不加以指导,学生的探究实际上无从“探”起,结果,学生探究完后,回答令人失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教师不能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探究”的全过程,以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了学生东拉西扯、思维混乱、认识肤浅等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缺失之六:教师在学生探究后的评价“失情”。体现在,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多为教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并且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评价主观倾向性强,忽视学生情感。教师习惯把发言的机会投向有优秀学生的小组或个人,相反,那些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敏捷性稍逊的学生,往往在无形中失去发言、表现和被肯定的机会。

缺失之七:教师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后“失思”。体现在,教师缺乏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后的课下反思。

最后我用“五多、五少”来概括我对合作探究的认识:多些理论,少些随意;多些有效,少些过场;多些引导,少些灌输;多些感情,少些功利;多些反思,少些抱怨。总之,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努力提高,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上一篇: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下一篇:实施选修课程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