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英语语言交际活动的实践

时间:2022-09-16 04:29:32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英语语言交际活动的实践

摘 要:“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和研究,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知识,以发散式的结构联结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反复实践,发现“思维导图”,以其图示的发散或递进式结构,丰富的色彩、图片、文字在激活学生思维并在辅助学生就相关话题进行语言交际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以朗文版教材中的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课为例,从“思维导图”激活学生思维、展现话题信息、明确话题走向、整合语言与思维、辅助学生语言交际等方面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语言交际活动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思维导图;递进式;小学英语;语言交际

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非常重视。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却一直都存在学到的单词和句子不能很有效地组合起来进行表达或交流,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事物时可以比较准确地说出相应的单词,但是在构成完整的句,或者是形成整段话对事物进行描述或与人交流时,往往会非常紧张,说不好,或者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缺乏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导致学生没有形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意识,但是经过尝试调整语言交际活动策略,进行了真实的任务背景创设后,发现学生虽然交际意识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在形成整段的描述或者对话时,语言组织仍然比较散乱,结构不严密。

二、“思维导图”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快速激活思维

运用英语进行话题描述与交流,如同盖房子,缺少材料就无法开工。思维导图,正是激发学生在大脑中快速搜寻大量相关的“材料”,即与这个话题相关的单词及句子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课堂教学中,我设定某个话题为中心,鼓励学生以“头脑风暴”式的思维,快速反应出与该话题相关的英语单词或句子,把从前学过的信息快速调用,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开始进行知识关联的思维活动,其他学生也会被激活思维,课堂的亮点也往往就这样产生了。

如,进行朗文版Welcome to English 3A chapter 1的part E教学时,我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与season(季节)相关的词或句子,创作完成一副关于季节的“思维导图”(图1),并根据图示信息,对一年四季进行描述。学生根据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中的提示信息,通过合作创作思维导图,进而运用思维导图说一说。学生的注意力充 分被图片上的信息吸引,小组共同讨论有关季节的信息时,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都非常积极地动脑思考。

2.“思维导图”展现话题信息

教学中,有些信息如果以整段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往往感觉索然无味,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于字里行间。“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取主要信息,结合图片与色彩进行呈现,增强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引起学生关注。

如,进行朗文版Welcome to English 4A chapter 1的part E教学时,需要通过对两个不同人物业余爱好的展现,让学生说一说,并找出两人的共同爱好。我选择了学生非常喜欢的两位外教老师为描述对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两位外教老师的业余爱好呈现出来(图2)。

学生看到了外教老师的照片,兴致一下子来了,都想来说一说外教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没有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也非常认真地看着图上的信息,帮同学检查有没有说错的地方。

“思维导图”作为信息的传达工具,与纯阅读的文本或者纯听力的语音形式有所不同,它所表达的信息更直观,在结构上也更清晰,便于学生搜寻有用的信息点,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运用信息,尝试自主生成语句的练习机会。

3.“思维导图”明确话题走向

小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时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句子开启一个话题,或者是当别人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只会用Yes或者No来做简单的判断性回答。这也是让我一直非常困惑的问题,即语境中的多向交流非常单薄,难以构成整段的信息沟通。

如,进行朗文版Welcome to English 4A chapter 1的part E教学时,把传统的“发散式”改为“递进式”的思维导图,话题的背景定为几个学生关于业余爱好的交流,并将可以共同进行的周末活动作为交流的任务,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可用于展开(图3)对话的句子入手,将主体句型的结构用层层深入、向前发展的“递进式思维导图”(图3)呈现出来。图中的两条话题主线,与教材中提供的交际场景相吻合,又在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可能进行思维发散的提示,帮助学生理清话题交流的主线,进而明确思路,结合自身掌握的表示爱好的单词,与同学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并完成“找到共同的周末活动”的任务。

4.“思维导图”整合语言与思维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时,将英语语言与思维导图中的图片、符号、文字均定位为交流的工具, 其运用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呈现思维活动而服务。“思维导图”从其结构上来看,与人类大脑的结构相似,从其应用于语言交际活动的功用上来说,也是一种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明确了这一点,基于“思维导图”的语言交际活动就显得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体现了它的价值。

进行朗文版Welcome to English 3A chapter 1的part E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一年四季的英语科普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思考、回忆前一个课时学习的有关四个季节特点的天气单词,进而借助视频短片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的季节,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活动。小组讨论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所想到的东西进行呈现,并在思维导图中对表达句型的主干加以提示,辅助学生整理语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和自己在这个季节做的事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思维加以整合,形成的思维导图信息丰富,学生对季节的表述也更加完整,表达的思路更清晰。

5.“思维导图”搭建支架辅助交际

小学阶段英语语言交际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除此而外,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我认为是学生的表达与交流的熟练程度需要更大的提高,以思维导图为支架搭建的辅助交际训练,经过反复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多次遇到相关的话题,才能迅速地消除陌生感,自如地用英语交流。“思维导图”就像是学生语言熟练过程中的辅支架,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进行整段地运用英语进行表述或与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忘记可以用哪些词句进行表达,而通过“思维导图”对话题结构的展现,学生可以借助图示,将要表达的信息完整地说出来。要从“扶”到“放”,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表达,需要从句子结构过渡到词汇提示,进而过渡到图片或符号提示,减少支架信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结构梳理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语言的生成更加流畅、准确,丰富程度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同时,因为“思维导图”中丰富的色彩和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课堂参与率明显提高。“思维导图”聚焦主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提供了相关话题的语言支架,交际主线明确,主线上又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出了启示,内容充实、有秩序,充分激发了他们用英语交流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吉桂凤.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新华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景创设 下一篇: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