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教学中“道德两难法”的运用

时间:2022-07-15 08:57:46

浅谈小学品德教学中“道德两难法”的运用

近期,一位老师执教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该教师在教学该环节时,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两个“道德两难”问题,意图使学生通过问题辨析达到诚信做人的目的。

出示问题情境:

学校检查卫生,天天发现本班地面有一团废纸,赶忙用脚踩住。

师:你们觉得天天做得对吗?为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做得不对。”“他不守诚信。”“他应该将纸捡起来告诉老师而不是用脚踩住。”……

教师很高兴,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诚信比荣誉更重要。”

在课后的研讨中,听课老师对该教师这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A教师认为:在问题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并不合适,现在我们品德课上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会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而空说,但是实际他们根本做不到。

B教师认为:该教师两难问题的创设也具有生活性和真实性,但感觉每个情境完成得都很草率,没有针对问题深入挖掘,浅尝辄止,对天天为什么要踩纸团的原因就缺乏分析,教师的结论感觉很牵强。

……

疑问一:“道德两难”的概念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道德两难”呢?我们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想从“道德两难”中获得些什么?“道德两难”在使用时,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做出了怎样的判断,而是学生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从而最终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通过案例分析,该教师通过设置“道德两难”问题所要得到的是学生“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判断,显然有些牵强,并不符合“道德两难”的初概念。

疑问二:“道德两难”应如何使用?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两难过程的“四阶段”。即“第一阶段:共同理解道德冲突阶段;第二阶段:表明和澄清自己对冲突的想法阶段;第三阶段:作为教学核心的集体讨论阶段;第四阶段:道德判断阶段”。教师通过完整的这四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讨论解决道德冲突,从而培养每个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的道德性达到更高的阶段。但是很可惜,在上述案例中,没有看到教师依照“道德两难”使用程序进行教学的痕迹。这一方面说明了该教师缺乏对“道德两难”的深入研究与借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教学环节问题颇多、效果不佳。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也迫不及待尝试着借鉴已有“道德两难”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教学实践,我选择了《伸出我的手》一课。在“导行”这个环节我是这样教学的。

出示两难故事情境:

小明周日独自去新华书店买书,在路上他发现一个老奶奶不小心跌倒了,小明默默地从她身边走过去,仿佛什么也没看见……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准确地理解资料。)

阅读结束后,师问:小明做了什么?这样做应该吗?为什么?

生:小明看见老奶奶倒了,但是他却装作没看见。

生(一致):小明这样做不对,他这样做是见死不救的表现。

师追问:小明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是为了避免自己惹祸上身,毕竟现在新闻中好人做好事被冤枉的实在太多了

生:而且他就是一个学生,他能怎么办呢?(一脸焦急与无奈)

师引发讨论:如果你是小明,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不会这样做?为什么?

意见1:如果我是小明,我也会走开。因为我就是一个小学生,也帮不上什么忙,身边的大人们肯定会有帮助他的人在。况且我前几天才看见一个新闻说,一个小男孩在车上给一个老人让座,本来是好事,结果老人在坐座位的时候跌了一跤,结果老人就赖这个男孩儿,说是因为给他让座他才会跌倒,男孩不让还不会跌倒呢!

意见2:如果我是小明,我不会走开,因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人,面对一个活生生的老人在你面前跌倒,不扶就太没有人性了。虽然我力量薄弱,但是我想周围一定还有与我一样的人。

仔细回想这个情境,你认为小明最明智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个孩子的回答最为精彩,也获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赞同。他说:“我认为小明毕竟是个孩子,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最好能够快速从周围找到一个成年人,与我一同帮助这个老奶奶。如果周围没有大人在,我们估计也扶不动老奶奶,那么可以先守在老奶奶身边防止她再次受伤,利用手机拨打爸爸妈妈的电话,请他们指导我们怎样做……”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做了小结: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许会遇到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用善心、用善行,让咱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也许,很多负面新闻报道会影响你做好事的决心,但是要相信,凡事要对得起自己那颗扑通扑通的良心。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我对这次实践比较满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不断深入与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挖了一口源源不断涌出清水的井,这口井里甘甜的井水滋润着学生追求美好的心。在“道德两难”问题的实践中,我们更应该为学生挖出一口深井,切不可浅尝辄止。真正让“道德两难”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讨论解决道德冲突,从而培养每个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的道德性达到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鲁明.用“道德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力[J].中小学管理,2011(03).

上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