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2-09-16 03:29:58

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 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在西部地区。在推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既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要确保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小康社会;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117-02

十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号角。从目前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来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西部地区如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基本情况

(一)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5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到2010年,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1]。2010年,西部地区全面小康的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为6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7个百分点;社会和谐指标实现程度为74.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指标实现程度为7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

(二)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其他三个区域

根据《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2000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分别为64.3%、55.6%、53.2%、60.3%,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低于东部地区11.1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2.4个百分点,低于东北地区7.1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分别为88%、77.7%、71.4%、82.3%,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低于东部地区16.6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6.3个百分点,低于东北地区10.9个百分点。

(三)西部地区内部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不平衡

2010年,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实现了整体小康。其中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79.8%,接近80%;广西、重庆、四川和陕西等4省(区、市)的实现程度位于70%~80%;其余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等7省(区)的实现程度位于60%~70%。

二、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承接机遇。目前,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以中国沿海地区向东南亚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主要特征,转移规模达10万亿级以上、转移速度呈几何级数增加。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必将在这次全球产业转移和国家产业布局调整中抢占先机。随着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必将促进西部地区的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二是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机遇。世纪之交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民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为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重点目标是巩固基础,培育特色,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升级。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加速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三是西部地区独特的优势机遇。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十提出,“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这给我们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西部地区有自然资源优势、有急待开拓的消费市场、有劳动力市场优势、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为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挑战

一是西部地区贫困程度深。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全国共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贫困县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省份占375个。在所有省份中,贫困县最多的是云南,有73个;其次是陕西和贵州,有50个。

二是城乡发展失衡严重。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在西部生产力布局方面着眼于资源开发,主要是为中国发达地区加工业提供原材料,这种外力推动的工业化进程未能有效带动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城市现代文明与落后小农经济并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城乡差距远远大于全国水平。

三是资金和人才短板突出。西部地区较差的经济地理环境造成投资环境较差,不但不能有效地吸引投资,而且还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同时,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部10省的文盲人口总数为1 538.274万人,中部6省总数为1 548.537万人,东北3省总数为215.8644万人,西部11省(未公布文盲人口数及文盲率)文盲人口总数为1 878.452万人,东、中、西部地区文盲人口占全国文盲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9.69%、29.89%和36.2%。其中,文盲率最高的青海达到10.23%,除了青海之外,贵州、甘肃的文盲率都在8%以上。这样,使得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难以发挥优势,客观上制约了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建成的步伐。

四是建设美丽西部任重道远。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砍伐森林,开垦荒地,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困难程度远远大于东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三、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对策建议

(一)奋力加快“四化”同步发展步伐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这是十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西部地区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一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要不断深化改革,破除“四化”融合不够、互动不足的体制机制,激发“四化”同步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二是要强化信息化的引领作用。要牢固树立信息化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三是要坚持产城融合互动发展。要坚持走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良好局面。四是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态。要扎实推进“以城带乡”,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不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科技创新是提高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位置。一是要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二是要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要完善以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四是要重视科技成果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做好引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五是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六是要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打造特色平台聚集优秀人才,建立特有机制服务优秀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西部地区创新驱动能力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三)切实加强民生建设

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为此,西部地区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二是要着力实施智力脱贫、就业脱贫、创业脱贫、产业脱贫和生态脱贫等战略,全力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尽快走出困境迈向小康;三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四)更加注重美丽西部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西部地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一是要坚持走“生态立区”之路。“美丽西部”是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各级政府必须把“美丽西部”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二是要始终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始终放在突出地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美丽西部”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实现西部地区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课题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J].调研世界,2011,(12).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对“统账结合”制度的思考 下一篇:矿产资源税费计征面临问题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