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2-08-29 03:38:04

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考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结论实事求是地对我国现阶段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做出了客观判断。加快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这个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一、西部地区小康建设已走完84%路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西部地区小康建设的成就和基本经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西部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取得快速发展。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905.18亿元,年均增长15.47%,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快0.64个百分点。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下降1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为未来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取得长足发展。2001年西部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53.23亿元,年均增长11.71%。工业利润总额由112.54亿元增加到444.5亿元,增长3.95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力达到46047元/人・年,比10年前增长1.75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西部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转变。2001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33.08亿元,年均增长10.64%,占全国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200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273.2万吨,比十年前增加887万吨,占全国的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特别是畜产品,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2001年西部地区主要肉产品产量达到15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3%,奶类产量达到416.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5.4%。

经过13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不断加快,已经走完84%以上的路程,近一半的人口实现了初步小康生活。2001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0元,年均增长12.65%和10.08%。

回顾西部小康建设走过的路程,有以下几条基本的经验值得强调: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以及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一直是指导西部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努力把“三个代表”要求全面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上,成为推动小康建设的巨大动力。

――以西部大开发为动力,加快经济发展。西部各地以兴区(省、市)富民为宗旨,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重大问题的关键。特别是进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地纷纷制定了西部开发的实施规划,加快培育优良的投资环境,聚集各种生产要素,上马了一批重大工程,西部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成为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

――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历史上西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西部面临着重塑产业体系的历史任务。近年来西部各地加快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能源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经济落后,体制僵化,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很重,困难很多。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西部地区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稳妥推进城乡各项改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措施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全社会小康建设。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政治稳定。党中央和西部各级党委、政府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自由政策,各族人民享有越来越多的民利。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迫切愿望出发,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二)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环境安全的辩证关系,表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发展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全面小康战略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这个命题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必须不断调整目标,不断充实内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内有关部门提出了包括社会化、知识化、科技水平、生产质量、环保、法制等28项指标组成的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据此得出的结果为: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58.8%。现阶段我国总体小康所体现出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低水平。2001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只有609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85%,东部地区的38.1%。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6017.5元和1610元,分别为全国人均水平的88%和68%,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属低收入水平。

――不全面。目前的小康水平主要是生存性消费的基本实现,2001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3095元,只有全国人均消费水平的85.7%。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环境质量等方面距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仍有很大的距离。

――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差距仍然很大。西部地区超过平均发展水平的有4个省区,其余均低于平均发展水平。实现程度最高的是新疆,达到64.7%,接近全国发展水平。最低的,只有50.9%。城乡发展差异大是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另一特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22∶1,远高于全国的差距水平。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50%集中在西部,西部国定贫困县占全国总数的61.8%,其中258个是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县。农村牧区小康建设滞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三)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小康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现实而言,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于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4%,但自然环境恶劣,是我国沙漠、沙地、山区的主要集中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屏障。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占全国的44.5%,占保护区面积的91.83%。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草原退化面积13亿亩,占西部地区草原总面积的35%,盐碱化面积也逐年扩大。这种状况使西部地区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恶劣和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成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环境障碍。

――全国尚未实现基本小康的24%人口中,有69.1%集中在西部地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实现全面小康的难度很大。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7%分布在西部地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均集中在西部地区。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对外贸易意义极为重大。西部地区大部分位于祖国的边疆,占据我国90%以上的陆地边境,国防地位十分重要,是维护国家安定,保证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屏障,西部地区的繁荣将对国防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水利资源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是未来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资源库”,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未来时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36万亿元以上,人均水平将达到22500元,届时,西部地区要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则GDP要完成8.28万亿元,以目前的基数翻两番只有6.59万亿元,二者相差1.69万亿元。因此西部地区缩小与全国的发展水平差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缺少西部地区的全面小康,就不能称其为全面小康社会。

因此,对西部地区而言,摆在面前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十分清楚西部地区在未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重担和全面发展的艰巨性,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把握机遇,奋起直追,努力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西部地区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加快西部小康建设步伐

总体上看,西部大部分省区市仍处在工业化初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张。随着政策、体制等制约因素的逐步消除,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在未来一个时期将会得到很好释放,小康社会建设存在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支持始终是西部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改革开放以来小康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做出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必将为西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体制环境,并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本世纪头20年,西部大开发将迈出实质性步伐。西部各族人民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西部资源优势将逐步显现。西部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油气、煤炭和许多矿产的储量和潜在价值在全国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西南地区水资源总量也比较大。所有这些,构成了西部进一步发展的独特优势。但是,在过去很长时期内,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一方面,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大量资源滞留在市场之外,资源和资产的真正价值无法体现;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基础薄弱,较低的投资回报水平也拉低了资源、资产的价值表现。当前,西部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正在加速市场化,影响投资回报的外部制约因素正在逐步消除,丰富的资源价值将获得一个被市场重新发现的机会,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

――优势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各省市区正经历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大调整过程。一是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产业迅速崛起并正在出现档次升级的趋势。在资源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外部竞争较少,且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发展前景广阔。二是依托区域性垄断市场的产业将进一步成长壮大。西部辽阔的地域为其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如钢铁、水泥等产业,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发展将为这些产业提供长期发展的需求基础。三是西部在局部地区(如四川、陕西等)聚集着的可观的教育、科技资源,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成都、西安、杨陵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崛起。随着西部教育和科技的产业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必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更快发展。总的看来,根据国内外经验,未来10年将是西部受益于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

――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逐步成熟。1998年以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开了西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帷幕。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债项目的投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教育的发展等。目前西部以农村牧区电网、水利设施、交通枢纽、高等级公路和通讯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在质和量两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和改善,科技教育的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以此为基础,经营性资产将出现“收益递增”的时期,成为小康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特别是科技教育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后发优势明显。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为西部地区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地区的非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西部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这将使西部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部要素和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竞争中求得加快发展。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生产力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是西部各族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必须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小康建设的进程,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与全国同步进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可以设想,经过不懈努力,到2020年,西部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防线,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重要的旅游基地,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对外贸易基地,实现经济进步,生活富裕,山川秀美,民主健全,法制完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为了建设更加全面、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本世纪头20年,西部地区要从小康建设的实际出发,逐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社会发育程度,使广大人民充分享受较高程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从现在起到2010年,要以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为核心,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长速度明显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省(区、市)战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从2011年到2020年,要继续保持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地区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政治文明和建设文明程度空前提高,如期步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

三、紧紧把握重大战略任务,把西部小康社会建设推向前进

本世纪头20年,西部地区要以加快实现工业化为核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部实现跨跃式发展的良好机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大中小企业的关系,使经济增长、经济效益和就业协调发展。一是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西部传统产业已有相当的基础,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质量和效益。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以及先进制造、中药现代化等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西部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西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工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服务业在吸纳工业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西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是加快发展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继续发展交通运输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四是加快发展科技教育。要着眼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技术、人才保障。

(二)积极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推进农村牧区小康进程

农村牧区的小康是西部小康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在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一是以农牧业产业化为主线,引导农牧民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订单农牧业,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特色农牧业,建立名优特农畜产品特别是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加强草原和生态农牧业建设;(3)突出发展畜牧业,成为农牧区的支柱产业;(4)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5)加快农村牧区服务业发展,重点是构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商品流通以及科技和信息服务。鼓励农牧民组织起来,兴办多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济人队伍。二是积极推进农牧区各项改革。重点是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农牧区税费、农牧业科研体制和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四是加大政府对农牧业的扶持力度。要按照加入WTO后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政府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三)以城市为战略制高点,走不平衡发展之路

就西部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而言,我们认为,要选择若干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空间地域作为战略制高点,进行重点开发,实现率先发展,进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带动西部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些重点区域就是城镇。由于大中城市在要素聚集和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方面的重要作用,西部区域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大中城市,特别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城市。城市发展的重点,一是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二是以南(宁)贵(阳)昆(明)城市群;三是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核心的陇海兰新城市带;四是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城市带。在小康建设的整体进程中,必须树立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社会发展的龙头的思想,创造要素向城市集聚的机制。建设资金要向城市倾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人口容纳能力的同时,改革劳动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

(四)加大西部开发力度,使西部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西部大开发是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措施。能不能把握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加大开发力度,迅速提升经济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开发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首先,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九五”后期以来,西部开发的投资主要是由国债资金来支撑的。但由于还债压力的增大,客观上不可能长期维持西部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供应。因此,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之前抓紧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十分重要。一是要建立西部开发基金,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预算内拿出一块,国债补充一块,发达地区按照人均CDP水平贡献一块,运行机制为有偿使用和无偿使用相结合,以有偿为主,滚动使用。二是设立国家西部开发银行,从事西部重大项目的筹融资服务。第二,调整资金投向结构。经过“九五”以来的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已经明显改观。从现在开始,资金投入的方向应逐步调整,重点是培育西部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促进新兴优势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围绕经济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以乳、肉、果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业、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业、沙产业、稀土产业等特色产业。第四,扩大西部省区的对外开放。除了积极吸引国外投资外,要充分利用与14个邻国接壤的有利条件和经济互补性,发展对外贸易。一是边境贸易口岸可以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保税加工乃至现代物流产业。二是边境口岸的纵深腹地积极发展出口加工业。三是边境省区的中心城市在邻国寻求合作机会。

(五)加快实施所有制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西部的落后,根源在体制创新的滞后,关键在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进入小康社会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西部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要通过改革实现制度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一是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针对非国有经济的不正确观念,真正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消除产业进入的限制,加强资金、人才的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到西部投资创业。对外商投资实行的政策同样适用于国内民间资本。三是对国有经济布局实施战略性调整,要把国有企业改革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快国有资产向非国有领域的转换速度。通过合资、股权转让、出售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树立“靓女先嫁”的思想,把国有优质资产(如电厂)拿出来转让,吸引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发展。

(六)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建西部秀美山川

西部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以往的经济开发中对资源和环境过度索取,导致生态恶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正是西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因此,西部建设小康的基础便是树立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一是要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二是节约保护草原、森林、土地和矿产自然资源,实现永续利用。西北地区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三是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不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五是要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期机制。如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的责任追究机制、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机制、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投入机制等。

(七)加大中央对西部的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调整财政政策。调整对西部的转移支持政策,提高西部增值税增量返还系数,将国家财政专项补助的重点转向西部。允许西部地方政府发行可转让公债。对到西部地区投资的企业实行政府奖励政策。增强对西部的中央政府采购支出。国家应对西部实行中央税的减免,在若干年内免收农业税,由中央财政补助补充地方财政少收部分。实行吸引投资的税收政策,适当提高折旧率,减征所得税。实行吸引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政策支持。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最大幅度地向西部倾斜。在利率等贷款条件方面做出有利于西部的规定。优先安排西部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在西部设立若干柜台交易市场,帮助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

(八)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进入小康社会,西部正处于从传统的二元结构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迅速转型的时期,社会活力逐渐增强,社会矛盾包括民族、宗教矛盾也比以往更加复杂,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西部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西部各民族要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区、市)战略,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各民族文化科技素质。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要充分挖掘西部各地区、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五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西部地区各级党的组织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特别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自由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六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推动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上一篇:莫斯科街头:啥车都是出租车 下一篇:英法畜牧业考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