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时间:2022-09-16 01:55:5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摘要】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教材发挥积极的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产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完善美好的品德。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渗透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我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获得知识和语文能力,一个是受到道德熏陶教育。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为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熏陶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把作者所渗透、倾注在人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中的“情”移注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心心相印,感情相通,使学生为之所动,即做到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结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以情入境”,从而受到知识与情感的教育。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恰当导入,激发学生情感

许多优质课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巧妙地运用导课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的课文情感或强烈、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教学这样的课文,先适当调控一下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用充满与作品内容一致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如人教版第三册中的《一株紫丁香》一课,本文充满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可用实物或挂图来导入,再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紫丁香的象征意义,这样就会为课文所要体现的浓浓深情打下了情感基调。

二.在朗读中体味课文之美,感悟课文情感

朗读一篇课文,教师的语调、语气以及语感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重视不足,就会间接地引导学生走进语言误区,以至产生定势。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

叶老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作“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要让学生“美读”,首先教师要进行“美读”,教师“美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感同身受,将“外情”以为“内勤”,从理性的逻辑,文字的编排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思考,从而获得积累和经验。在这其中要经历多个步骤: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将课本内容移入脑海,通过美读又将脑海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再捕捉到最具灵性的部分移入自身。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秋天的图画》时,课文写的是秋天的山野,一幅瓜果飘香,五谷丰登的图画,展现了秋天的山野一片丰收的景象。文中“挂起”、“露出”、“翻起”、“举起”这些动态的词语,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读时要把握好节奏,读出动感。总之,范读时要读出语音中的情趣、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来。

三.图文结合,精讲课文,带领学生去感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是图文并茂的,由图画带入教材描绘的情境是常用

的手段,但从图到图,局限于静止的画面,往往进不到情境中去。恰当地运用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会增强感知的效果。如教《黄山奇石》一课时,通过投影展示出四种不同姿态的石头。学生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像桃子形状的石头好像从天上飞下来,落到山顶上。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望着翻滚的云海。一位仙人伸着手臂,指向前方。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啼叫。书本上的抽象的话,变成了学生看得见的动态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了奇石的世界里,真正感受到黄山奇石的美景。学生因感受到黄山奇石之美,产生了爱黄山、爱大自然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运用音乐或表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情感

根据课文内容,选配一段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再配乐朗读,也能收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一段适合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春天的美景,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加上范读时慢时快,时轻时重,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之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在音乐中感受情感。范读后,鼓励学生,谁读得好就给谁配音。这样指导了学生感情朗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有的课文不适合配乐朗读,很适合表演课本剧。如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动物的性格特点后,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自制道具,布置舞台。通过学生分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由于亲身体验,印象尤为深刻,很容易从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了“文道统一”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教材发挥积极的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产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完善美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孙瑞欣《教师该怎样用好激情之“法”》,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第6版

作者简介:陶艳青,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任教于遵化市中美UPS西下营小学

上一篇:论幼儿园科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开发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