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9-16 01:04:03

对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一些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107-01

摘要: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人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八得好,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 导入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导入新课呢?

一 、猜谜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了老师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李老师,我来看您了。”老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问,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还用说,他就是…”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精猜,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学生各把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最可爱的人”.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新时人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魏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二、 前后知识联系法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娘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一《社戏》。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

三、悬念设置法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设置悬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同样,导入新课时,也可以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在设问时,具有一定深度与意义的问题,可以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想的跨度。比如Ⅸ为你打开一扇门》,文学是如何为你打开一扇门,又是如何向你展示门内的世界,将这些疑问导入新课,教师因势利导,询询善诱,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心中的答案。在新课导人中设置一定的悬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当然,设置悬念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那就是悬念一定要有意义,力求恰到好处。例如,在讲解《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在新课导人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范进为什么会在中举之后,疯疯癫癫?清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范进在中举之后,他的命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的家人、包括母亲、妻子岳父在他中举前和中举后又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等方法,虽然他们找到的资料并不是十分完全,他们的回答也不是标准答案,但是在新课导人中,已经成功的提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说新课导入已经成功了。在新课导入时,灵活的运用悬念设置,通常能够引起学生大脑的高度的运作,配合教师,积极地去思考课堂问题,比如教授《赤壁赋》一文时,可以从学生们平时会背的苏轼的诗人手,先向同学们提问:“大家都会背坡的哪些诗词啊?”同学都踊跃发言,比如坡的Ⅸ水调歌头》、《江城子》,在这时适时的夸奖大家,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顺势引入《赤壁赋》,同时联想坡的水调歌头》,将两文联系在一起,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引起同学们对赤壁赋》这篇文章的兴趣,学生们的心里通过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变得豁然开朗,使他们对学习也兴味盎然,增加了对语文学习的驱动力。

四、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总之,巧妙的导入,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是导入毕竟是新授课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不宜费时。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就立即开始新课学习。新课导人方法及形式有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者就会有不同的导入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方法,通过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良好的导入使学生更鲜明地感知和理解教学所呈现的语言材料,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寓教于乐,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乐趣,而不枯燥乏味,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达成一种默契,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韩海平.浅谈初中语文的新课导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2]封瑞林.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法浅议.教育创新.2011.10

上一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下一篇: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