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方法

时间:2022-09-16 12:10:43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方法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办法》)正式取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现了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的角色转换,“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被重视,并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为救助管理工作的基本服务理念。《救助办法》的制定是一个进步,使一些确因生活困难的乞讨人员得到保护,但在执行中会遇到一系列难题。

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别的救助站转来,需要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仅有小部分人是寻求救助的。而在这一小部分自愿寻求救助的人中,有投亲不着、务工不着、无钱看病、从家里走失、被偷盗等有临时困难的人,而有长期生活困难的人,反而选择在外长期流浪乞讨,拒绝进站接受救助。

对待进站受助人员,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程序为接收进站——采集信息——联系流出地政府或流浪人员家属——送其回家或由流出地政府接回。工作人员缺乏对不同类型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特征等的分析和交流,在救助中把求助者置于不平等的地位,给予施舍性的物质救助,使求助者难以接受。

在我们国家,救助管理站充当救助“中转站”的角色,而不是长期的福利机构。因此,就如何做好这个“中转站”,如何更多地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 认真界定救助对象

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很复杂,应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政府给予帮助、关爱,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与爱护。救助对象的范围目前没有明确界定,救助站在短时间内难以核实救助对象的背景,且目前《救助办法》也没有规定救助站可以核查救助对象身份。乞讨人员在市区内乞讨影响交通和市容市貌。抛开形象考虑救助站应该从人道主义出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这是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制度,它意味着对流浪乞讨、无业人员不再以清理为目标,而是以救助为原则。

二 合理安置实施救助的每一位流浪乞讨者

救助站要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甄别,流浪乞讨人员在救助站接受一段时间的临时救助,由救助站提供住宿、饮食和衣物。查清被救助人员原籍后,救助站免费购买车票送其返回老家;查不到原籍或根本没有户口的,经相关部门审查通过后送本地社会福利院。

流浪乞讨人员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另一种是职业乞讨。他们有的是被传销组织骗过来,身无分文;有的是来这里打工,被老板骗薪欠薪,生活无着;有的是在其他地方打工,被偷、被抢、被骗,回不了家的……对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只要被发现或自己向救助站求助,都应得到帮助。对于真正的流浪乞讨人员,宣传引导公众帮助他们。在救助行动中,常发现一些乞讨行为带有欺骗性质,这类职业乞讨人员不会自愿接受救助管理。依照《救助办法》,救助实行自愿原则,只要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没有违反法律,就不能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安置是杜绝职业乞讨人员的良方,要避免职业乞讨人员重操旧业,救助站与救助对象原籍民政部门要取得联系,对他们予以安置,有劳动能力的,安排进行生产劳动;无劳动能力的,应纳入低保。并将职业乞讨人员纳入救助管理体系,使对职业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而对职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发现后,对其进行劝导教育,讲解政策法规。同时,提醒市民不要给流浪乞讨人员钱和物,避免助长一些人员向不劳而获的懒汉转变。市民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可引导或送其到救助管理站,也可直接给救助管理站拨打电话。

对城市生活无着人员的救助和对流浪乞讨人员真假的甄别,一直是救助管理中面临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还需各部门加强交流,制定一个界定标准。

三 对于健全流浪乞讨者,加强心理教育引导

应对流浪乞讨者进行正确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救助,帮助他们自食其力、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而心理救助需要将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方法,主要侧重于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等精神层面上的救助。以从心理上关爱鼓励、从思想上帮助教育为理念,对每一名受助者开展心理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应当高度关注并提供帮助的对象。加强上街劝导,在社区建立救助点,社区分片管理,社区民政助理员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或接到求助信息,及时对其进行劝导救助或联系救助站。

四 解决问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由于人口流动、家庭困难、意外事件、个体选择等原因,流浪乞讨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存在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遭受摧残和虐待的现象。流浪未成年人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各级民政、公安、城管、卫生、财政部门一定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各尽其职,多管齐下,打击震慑违法犯罪、教育警醒群众、弘扬正气。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狠抓落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安置流浪乞讨人员需要引起政府以及公众重视:对确实需要救助的伤残者进行补贴,送回原籍,使他们通过正常劳动获得报酬;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政府增加投入,建设好救助站。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伤残流浪乞讨者,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对于身心健全的流浪乞讨者,应加强教育引导,强制把“把乞讨作为一种职业”的观点转变过来,帮他们找工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上一篇: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近代外交思想分析 下一篇:中国培训学校战略管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