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面临的核心难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6 10:40:56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面临的核心难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中国工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切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推动“绿色转型”,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迈进。

一、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核心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中国工业也逐渐暴露出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长期困扰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核心难题,对未来工业转型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一)体制问题仍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中国在20世纪末和2005年左右都曾出现过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而本轮产能过剩较之以往有根本性区别。本轮产能过剩并非仅由周期性因素引起,而更多是由于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的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发展方式原因。在政府主导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下,GDP挂帅的政绩考核机制让地方政府存在强烈投资冲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严重不匹配,地方政府被赋予的事权越来越多,但财权却相对不足,导致地方政府只能另辟蹊径寻找财源,热衷于上项目、搞建设。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虽然国家制定出台国发〔2009〕38号、国发〔2010〕7号、国发〔2013〕41号等多个文件,指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破产、兼并重组,但仍难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造成大量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

(二)资源环境硬约束对绿色转型形成强大外部压力

中国工业化过程规模巨大,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是空前的。虽然中国在资源总量上是大国,但在人均资源存量上却是“小国”。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但国土面积仅占7%,水资源仅占7%,石油仅占2.3%,天然气仅占1.2%,煤炭仅占11%,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过多年粗放式开发,中国资源短缺约束已经十分突出。特别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能源仍将以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为主,只要这一结构性问题没有改变,资源瓶颈问题就可能持续存在。与此同时,环境恶化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环境约束压力不仅来自市场供求和资源价格,更多来自社会舆论、民众呼吁以及国际社会的抱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对未来工业化进程形成严峻挑战。

(三)面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这个特殊时点

按照《2010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标准衡量,中国2010 年人均GDP达到4396 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很多国家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即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少数国家实现成功转型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虽然中国经济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工业绿色转型也是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在“中等收入国家”这个特殊时点,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政策等都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形成极大制约,如果这些因素不消除,“中等收入陷阱”将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道路曲折漫长

新型工业化引领的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意味着增长动力的转换,意味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升级,意味着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绿色转型应当是包括发展标准、体制机制、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等在内的,整个工业体系的多层次、多领域、系统化升级,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

(一)传统模式下的“生态文明”显然不是中国追求的生态文明

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虽然到后工业化阶段,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都明显下降,但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而只是传统模式的延续。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从建立之初,就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就算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工业模式也并未完全结束,发达国家只是将大量粗放发展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留在了发展中国家。必须引以思考是,西方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特殊地位以及技术优势,把环境资源矛盾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而当发展中国家起飞的时候,又能将资源环境矛盾转嫁给谁?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并不适合,未来中国工业必须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尽量将矛盾就地解决,而非向外转嫁。

(二)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必将是过关斩将的艰辛跨越

数百年来,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发生过数次变迁。“两个中心”往往是同步的,英、德、美、日等国都曾担当过“两个中心”的角色,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虽然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但与另一个“中心”――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距离还非常遥远。中国制造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或者是以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环节为主,凭借低劳动力成本获取国际竞争优势,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全球竞争中也经常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逝,新的竞争优势还远未形成,“中国制造”实际上面临较大的潜在危机。中国工业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技术创新中心转变,是中国工业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又一个核心问题。

(三)赶超发达国家是中国工业面临的艰巨历史任务

中国工业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实力雄厚的西方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牢牢把控制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利用不公平不合理的游戏规则,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二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控制着大部分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基本垄断着高附加值的高端品牌,处于价值链高端。三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把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则以低劳动力成本、优越的政策环境把这些发达国家转出的产业吸引过来,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从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甚至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赶超,二是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而这两方面超越都要打破原有利益格局,都可能遇到利益既得国家设置的障碍。

(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无论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还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还是赶超先进问题,都需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未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不再简单依靠劳动力、资源、环境等低成本要素驱动,而是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中国目前创新能力、创新动力与创新机制都存在较大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长期以来,政府主要将财政、税收、土地等产业政策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抓手,而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理论界一直存在质疑,甚至有观点认为产业政策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在中国工业绿色转型过程中,产业政策着力点到底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还需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尝试。

三、实施四大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工业绿色转型

当前,新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都在深刻改变整个经济的运行范式,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望实现良性互动。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工业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加快推动绿色转型。

第一,实施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把握当前信息技术给工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工业互联网应用,引导服务企业提高跨界综合服务能力,突破阻碍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各类壁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逐步实现中国工业整体突破。

第二,实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充分用好当前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运营模式创新,造就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优化升级,激发市场竞争的内在活力。加大力度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实施深化改革培育新动力源的战略。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还在于创新,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协同推进和重点突破、存量优化和增量调整、试点先行和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等重要关系,系统性改革有利于核心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焕发制度红利,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第四,实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战略。围绕核心资源和支柱产业,发展相关上下游产业,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区域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社会资源循环经济体系等构成的综合循环经济体系。同时,注重依靠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上一篇:中关村布局VR/AR产业抢占虚拟现实制高点 下一篇:安徽推进制造强省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