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的驱动力

时间:2022-09-16 08:55:59

集成的驱动力

倏忽之间,2005年忙碌的脚步声尚响在耳畔,2006年的雄关漫道已铺在脚下了。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对信息化大力重视的宏观环境下,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EAM得到了国内资产密集型企业的认可。

基于一些微观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2005年EAM市场仍然在延续着自身独立的轨迹发展,而2006年则会更明确地朝着平台化集成化的方向前进。

部门级建设仍是多数模式

作为EAM系统的前身,CMMS实现的是计算机辅助维护。虽然EAM早就在理论和产品上突破了“设备维护”的范畴,但是目前国内实践中,很多以EAM为旗号的信息化项目仍然沿袭着CMMS的思维,走在部门级信息化建设的老路上。这些项目具有如下的特点:

・负责部门主要是生产或者设备管理部门,而工程部门和财务部门很少或没有介入;

・重实物管理,轻价值管理;

・满足设备运行阶段的需求,而没有着眼在全生命周期层次上;

・强调EAM和ERP是独立存在的,而且EAM必须先于ERP实行;

・多为单厂分据式部署,而非集中集成式格局。

从信息化总体成本和信息质量的角度来看,部门级建设信息系统的方式通常不被推崇,但其存在总有原因。细究下来,影响范围小、实施速度快、需求紧迫是造成该现象的技术性原因,而缺少规划、组织结构(如信息中心权限过小)和信息化预算机制等是背后的一些制度性原因。可以预见,2006年这一现象仍会持续下去。

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凸现

即使存在上述现象,我们还是看到有些企业更高瞻远瞩地看待EAM建设,特别是一些新建的企业。笔者接触过几家新建的电厂,都不约而同地在信息化规划中提到需要建设一个应用平台,能够涵盖从基建到运行、从实物管理到价值管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业务。

这一点在电网行业也有所体现。2005年4月份,作为整体ERP建设的一部分,上海电力的EAM全面上线。与资产相关的基建项目管理、设备管理、资产会计、物资管理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行,而且和GIS系统实现了紧密接口。

某大型石化企业发生过这样一件有意思的的事情:EAM的提出和牵头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一般情况下,EAM项目都是由生产、设备部门牵头。这是因为从价值管理角度,财务部门在资产投资、建设、运行、报废、后评估等阶段都需要大量信息,所以最能认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这体现了统一实物账和价值账的需求。2006年,预计将会看到在更多的EAM项目里面,出现财务部门的身影。

上一篇:GIS的未来 下一篇:EAM兼并刚刚开始